全面把握兩岸關係階段性特徵,穩步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李逸舟:全面把握兩岸關係階段性特徵 穩步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在習近平擘劃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總方略中,臺灣問題無疑是一個重要而特殊的組成部分。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鄧小平確立的和平統一方針及我黨長期實踐探索基礎上,針對兩岸關係與對臺工作提出了一系列論述,形成了以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為核心的系統完整的對臺思想,從根本上明確了怎樣實現和平統一的重大理論問題。這一思想,其意義不僅在於積極穩妥應對了近年臺灣政局出現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從全局與戰略高度,全面把握兩岸關係階段性特徵,科學研判臺海發展大勢,作出了“我們將毫不動搖地堅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道路”“對臺大政方針是明確的、一貫的,不會因臺灣政局變化而變化”等一系列戰略決斷。當前,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對臺思想,首先要準確把握兩岸關係歷史方位,全面理解兩岸關係階段性特徵,滿懷信心、穩步有效地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現階段兩岸關係基本特徵之一:民族復興波瀾壯闊、影響無遠弗屆,從根本上決定著兩岸關係發展方向
《矛盾論》有言:矛盾著的兩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起主導作用的;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矛盾著的兩方面的基本形態是發展不平衡,雙方力量的增減程度決定著事物的發展方向與過程。
在兩岸關係這對矛盾中,無論是體量大小、實力對比、發展前景諸方面各領域,大陸無疑都處於起主導作用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十八大以來,民族復興大業全方位佈局,大陸已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二十多倍于臺灣;量子通訊、自造航母、高鐵輸出、大飛機等高端科技大面積涌現;國防建設突破性進展,提供捍衛領土主權完整的堅強能力。整體實力的巨大躍升,不僅日益實現中國人民由“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百年宏夢,同時從方方面面形成對臺灣前所未有的涵蓋與磁吸,日益將臺灣吸納包涵進民族復興的總體進程。
整體實力的躍升,極大地促進著社會文明與軟實力的進步,進一步昭示未來誘人的前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大力倡導與結構性復建,幸福的物質屬性開始向富而好禮、人的全面發展轉型晉級。以人民為中心的施政理念在脫貧攻堅、社會改革中日益彰顯。鐵腕反腐、割瘡清癰的行動展現出社會正義、依法治國的發展方向。基本社會政治制度不斷健全完善,日益煥發出植根國情的正當性與合理性,外部世界包括西方輿論對我道路與民主的正面評價日益增多。這無疑都將不斷增強對臺灣人民的吸引與感召。
實力發展與社會進步,也進一步擴大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與影響。今年年初中美關係與美對臺政策一度出現擺蕩;但我鎮定以對,中美關係很快回歸常軌,美重申一個中國政策。國際上一個中國的格局持續穩固。
以上種種,決定了兩岸關係基本態勢與發展方向。儘管兩岸關係中新出現某些負面不利因素,我們必須對“臺獨”萬般警惕;但綜合國力包括國防軍事實力的巨大提升,使“我們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遏制臺獨”,翦滅“臺獨”的任何蠢動與冒險。“臺獨”分子曾經哀嘆的“做不到就是做不到”的大格局沒有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趨勢沒有變。
現階段兩岸關係基本特徵之二:我和平統一理論建構成熟,“一中原則”下合情合理的統一道路預示兩岸關係將再上新階段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結合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對臺灣問題的直接了解與深刻認識,創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戰略,標誌著我黨和平統一思想理論的成熟完善與建構合龍,實現了質的飛躍。其要者,一是進一步明確了臺灣問題與國家總體戰略的辯證關係,對臺工作作為全局的一部分服從服務於兩個百年目標和民族復興大業;“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統一是民族復興的歷史必然。二是確立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統一道路,進一步明確了和平發展的目標指向,也進一步納入臺灣民眾希望漸進統一的現實意願;實現了目的性與規律性的內在統一,強化了合作雙贏的內涵。與此相應,昇華統一目標,“我們所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三是毫不動搖地堅持兩岸同屬一中的原則。“一中”就是“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方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同屬”就是合情合理處理雙方政治關係,雙方地位平等、相互尊重,在民族復興進程中共同促進與達成統一。四是揭示“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的發展進步”。這既包括國力發展壯大的物的因素,又包含社會文明整體進步的全方位內涵,表明瞭對自身“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建設目標的巨大自信。
2015年11月舉行的“習馬會”,是習近平對臺思想的一次重要實踐,在兩岸關係歷史進程中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當時國民黨敗選的徵兆已至為明顯,目的為何?“習馬會”以一種最簡單也最智慧的形式----兩岸領導人的名義,解決了長期以來雙方在相互定位問題上的爭執,也擱置了雙方在“九二共識”表述上的某種分歧,實現了雙方最高層次政治關係的“合情合理安排”。這為今後兩岸政治互動與協商談判示範了模式,極大地化解了所謂“深水區”政治難題。同時,在民進黨即將上臺的情況下,“習馬會”在全世界範圍再度確認兩岸同屬一中、終歸要統一;而“只要”承認兩岸同屬一中,兩岸關係就可以突破以往各種羈絆,走上更廣闊道路。
以上顯示,習近平對臺思想及其相關實踐,已經全程打通一中原則基礎上兩岸合情合理的統一道路;只要臺灣方面重新回到雙方原有共同政治基礎,兩岸關係將進入一個全新階段。長線看,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前景樂觀。
現階段兩岸關係基本特徵之三:民進黨上臺造成緊張倒退,但“臺獨”勢力不可能衝破“一中”基本格局
主張“臺獨”的民進黨在臺灣全面執政,打破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既有政治基礎,導致兩岸關係的緊張與倒退。去年以來,兩岸兩會協商談判中止,臺灣方面陸委會與國臺辦溝通聯繫機制停頓,大陸先後和甘比亞、巴拿馬等國建交,兩岸重陷緊張對抗。蔡英文雖聲稱在含有兩岸同屬一中意涵的“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下處理兩岸關係,並“承認”1992年兩岸商談的歷史事實及所達致的“共同認知”等等,但對體現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始終模糊以對。同時,當局有關部門陸續推出“去蔣化”、取消遙祭黃帝陵、推動新歷史課綱、推動官方語言多元化、調降文言文比例等被視為“去中國化”的舉措,島內外對兩岸關係及臺灣問題的憂慮不斷加深。顯然,未來兩岸關係如何發展,端視臺灣當局能否對一中原則、“九二共識”作出正確的回答。
但同時,我們對形勢也不必過於悲觀。
首先,臺灣民眾選舉民進黨上臺,相當多的人並非支援民進黨搞“臺獨”。筆者2015年針對臺灣大選所作預判中曾預言:民進黨全面執政後,島內多年來不斷下降的中國人認同反而將觸底回升。這已被去年以來島內各種民調所證實。也就是説,民進黨得以上臺,並不是統獨鬥爭的結果,而是島內內部矛盾所決定;長期以來臺灣內部的主要矛盾是政權的本土化問題,是藍綠陣營圍繞政權爭奪進行的鬥爭,而所謂統獨的“民意”則始終隨著這個鬥爭的起伏而起伏。
其次,民進黨上臺的前提之一,是選舉過程中一再表示“中道理性”、靠攏中間道路,主張維持現狀,依循“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這實際成為臺灣民眾投票的一個條件,因而也構成對其施政的牽制。
再次,臺灣當局有關部門推行的各種“去中國化”行為,最具危害性的是歷史課綱問題,必須高度警惕,跟蹤盯緊。但同時也應看到,有一些舉動更多反映的是臺灣內部長期矛盾與歷史恩怨,我們也無須凡事有“井繩”效應。自馬英九以降很多有識之士普遍指出,由於臺灣人講漢語寫漢字、全面承襲中華傳統習俗,“去中國化”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隨著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不斷深化,“去中國化”必將被兩岸融合大潮所淹滅。
最後,國際間一個中國的基本格局日形穩固。美國重申一個中國政策,“臺獨”在國際間不可能得到多少支援。去年以來涉臺外交出現的一系列事例,充分反映大局操之在我。“臺獨”勢力不可能衝破一中銅墻鐵壁。
綜上,“臺獨”過去是、現在是、未來仍將是一條走不通的路。實際上,在此大格局下,我們要求於臺灣方面的,關鍵是一種態度;臺灣方面如何取捨,更多牽涉的是臺灣經濟的榮枯與臺灣人民的福祉,現階段對大陸的建設發展其實無關宏旨。從最壞處著眼,做最充分的準備;朝好的方向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相信臺灣人民最終會作出正確的選擇。
結語
民族復興大業蓬勃發展、習近平對臺思想形成並付諸實踐,使兩岸關係站上了新的歷史起點。我們要堅信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指引的道路,堅定戰略自信,保持戰略定力,全面把握兩岸關係階段性特徵,滿懷信心、穩步紮實地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沿著融合統一的道路不斷向前邁進。也希望臺灣人民把握歷史機遇,早日投身民族復興大業,為再造中華輝煌共同作出貢獻。
兩岸分離始於民族弱亂,必將終於民族復興。(本文作者李逸舟為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前主任,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創中心專家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