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十九大回聲|專家談】深入領會十九大報告中的信心決心與走心

2017-10-30 10:0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2017年10月18日上午9時,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準時開幕,習近平總書記代表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歷時3小時20分鐘的報告令人振奮,催人行動,更創輝煌。十九大報告振奮人心,它深刻地回答了“這個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這一時局難題,明確了未來幾十年中我們要舉什麼旗、走什麼路、擔負什麼樣的歷史使命,以及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實現什麼樣的戰略目標的大問題。值得我們深刻領會、正確把握、全面落實。作為臺灣問題與兩岸關係的學者,我還特別關注了十九大報告中的涉臺部分,雖然字數不多,卻意義重大,主要體現于六大亮點中。

  一、繼承性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指出,臺灣只要回歸祖國,除外交必須統一于中央外,其餘軍政和人事等大權均由臺灣當局掌管。這是我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的雛形。1979年1月,鄧小平同志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構想。香港澳門的回歸就是“一國兩制”構想的具體實踐。2008年12月開啟的兩岸“三通”,以及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兩岸和平發展局面,正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在臺灣問題上的實踐。“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我們黨和政府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也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以和平方式實現統一最符合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我們仍將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從1992年黨的十四大至十九大,幾代領導人都堅持這一方針,是一脈相承又逐步推進這一基本方針的具體實踐。這説明,中國共産黨在國家統一問題上的繼承性、穩定性和發展性。顯示了我們黨和政府高舉“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大旗的不變,既消除了島內外對大陸對臺政策的憂心與焦慮,也統一了人們對國家統一路徑的認識與信心。

  二、前瞻性

  十九大報告為國家統一大業作出了方向性的戰略指導。對報告中涉臺內容的解讀與把握必須放到十九大整體提出的新方位、新判斷、新思想、新方略和新藍圖中去。第一個是“新方位”,體現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我們站在實現強起來的新的歷史起點上。要開闢一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第二個是“新判斷”,提出了我國社會矛盾的轉化,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第三個是“新思想”,即新理論。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第四個是“新方略”,習近平在大會報告中,從十四個方面謀劃今後我們要幹什麼、怎麼幹、怎麼幹得更好。第五個是“新藍圖”,兩個階段分兩步走,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清晰地把臺灣問題的解決納入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戰略大框架中加以定位,使國家總體發展戰略的邏輯架構更加突顯。現代化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的進程是國家統一的必要條件和基礎,國家統一是實現現代化強國和民族復興的必然趨勢,推動兩岸和平發展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是為了保障和平統一的順利實現。

  這就告訴我們,“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是與我們的新征程、新使命相符的,是一條正確的道路。所以,新時代新歷史伊始之際,我們在解決臺灣問題上依然要高舉“和平統一”大旗,走和平發展之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格局大趨勢中去確定今後對臺工作的大方向。

  三、柔軟性

  十九大報告中關於臺灣問題的內容可以用8個字概括:真心、知心、暖心、通心。

  真心:第二段134字圍繞的一個主題就是在為破解當前兩岸關係政治僵局苦口婆心,表明我們對與臺灣各黨派團體交往的態度仍然是開放的、標準是一致的,展現了最大真心與善意。

  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明確界定了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是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關鍵。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雙方就能開展對話,協商解決兩岸同胞關心的問題,臺灣任何政黨和團體同大陸交往也不會存在障礙。

  知心:“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雙方就能開展對話”、“尊重臺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臺灣同胞生活方式”,體現了大陸對臺灣同胞因特殊歷史遭遇和不同社會環境而形成的特有心態是“懂你”的,我們是充分理解和包容的。

  暖心:“兩岸同胞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我們願意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我們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臺灣同胞福祉”。

  通心:“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我們將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文化交流合作的本質就是促進心靈契合,是“通心工程”。

  中國傳統文化可以概括為“和合文化”。什麼是“和合文化”?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和合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包容特性。兩岸可以通過文化交流合作共創新時代中華文化與價值,共同塑造中華文化精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貢獻世界。

  四、堅定性

  第四段短短141字,已將反分裂的意志、信心和能力明確宣示。“我們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挫敗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圖謀”。六個“任何”(我們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更是擲地有聲。這是中國共産黨在關乎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重大原則問題上劃出的紅線,表達了我們黨和政府的堅定意志,這既是向一切分裂勢力的警示,也是向國際社會的宣示,展現了高度的戰略意志和自信。

  五、緊迫性

  緊迫性和自信性並舉。緊迫性來看,臺灣問題的解決似乎有時間表,即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站起來和富起來,國家不統一的案例在現實國際社會和歷史上均可找到,但是強起來國家仍未統一則無先例。這也鮮明地告訴民進黨當局及一切圖謀“拒統求獨”的人士放棄幻想,正視現實,重回兩岸對話,共同推進兩岸和平發展之路,一起振興中華。

  六、務實性

  報告幾乎用了前所未有的苦口婆心對島內各黨派和團體展開耐心的“促統”,對蔡英文當局及島內一切黨派團體既規定了極強的原則和底線,指出“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明確界定了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是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關鍵”;同時也展示了高度的靈活和務實,表示只要“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雙方就能開展對話,協商解決兩岸同胞關心的問題,臺灣任何政黨和團體同大陸交往也不會存在障礙”,給予了民進黨當局“極大的轉換空間。充分展示了我們“遏獨促統”的耐心和意志。

  總之,要充分領會、深刻把握和精準落實十九大報告中的涉臺內容,就必須將它們放在“我們從哪來、現在到哪了、要到哪去”的時空大格局去學習、思考,所謂“跳出兩岸發展兩岸”則更能有效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局面的形成。我們更應圍繞“強起來”這一戰略目標去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國家整體發展戰略、民族偉大復興大業辯證統一起來。今後,我們的對臺工作應該在上述時空大格局下既要找準痛點,激發癢點,聯通節點,攻克難點,也要有極大的耐心、誠摯的真心、細膩的愛心和契合的通心去服務台灣民眾,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作者:潘雨,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浙江大學臺灣研究所教授)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