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勇:兩岸經濟新合作 開拓國際市場
擴大合作收益面
北京清華大學李保明教授2014年所做的“臺灣方面誰在兩岸經濟合作中獲利”的調查表明,65.7%的受訪民眾首選大企業,其次是臺當局部門。由於抗風險能力強、跨境經營等特點,大企業往往成為國際貿易和投資的主體,然後通過産業鏈把合作紅利傳遞給中小企業和普通民眾。但在冷戰思維和少數人的錯誤解讀下,普通民眾往往被誤導,感受不到兩岸經濟的合作紅利。大陸的“十三五”規劃就特別提出,“增進兩岸同胞福祉,讓更多臺灣普通民眾、青少年和中小企業受益”。可以預期,今後兩岸在推動青年一代創新創業、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和增強普通民眾的獲得感等方面會出臺更多的措施。
三是推進溝通協商機制建設,加強經濟政策協調。不僅僅是兩岸之間,還要統籌考慮香港和澳門。鋻於兩岸四地的經濟融合已經達到一定高度和規模,有必要將兩岸四地構成的大中華經濟圈作為一個整體來通盤考慮。著眼於世界市場和競爭格局,結合各自優勢和特點,統籌安排兩岸四地的發展方向和重點。特別是要針對兩岸在産業合作中存在的溝通層次不高、機制缺乏和不順暢等問題,加強宏觀政策協調,切實推動兩岸産業的深度融合。
但應該注意的是,明年1月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會給兩岸未來的經濟合作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兩岸關係歷來就是民進黨的短項,迄今蔡英文對兩岸合作最積極的表態也只是維持現狀。一旦民進黨上臺,可以預計兩岸經濟合作即使不會大幅倒退,也將步履維艱。(竇勇 作者係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