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衝:中國共産黨與臺灣光復
“七七事變”後,中國全面抗戰爆發,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在大陸的臺灣同胞挺身而出,組織各類抗日團體,積極參加抗戰,體現出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偉大愛國精神。作為一支直接開赴前線參加抗戰的臺灣人抗日團體——臺灣義勇隊即是在中國共産黨的直接關懷與指導下組建的。1938年,中共浙江省委指示中共黨員張畢來(張一之)協助臺灣愛國人士李友邦組織臺灣義勇隊,參加祖國抗戰。1939年春臺灣義勇隊在浙江金華成立,張畢來任秘書,並在義勇隊內建立了黨的支部。周恩來同志視察浙東期間,還親自召集相關同志研究臺灣義勇隊的情況,就其任務和活動作出了明確指示。抗戰期間臺灣義勇隊積極開展對敵鬥爭、後方醫療及抗日宣傳,獲得了閩浙贛前線軍民的廣泛讚譽。1941年,為了最廣泛地團結全國臺灣革命志士,共同匯聚成強有力的抗日力量,在大陸的臺灣人抗日團體在重慶聯合成立臺灣革命同盟會,誓言“效命疆場”,要求收復臺灣。中國共産黨積極支援其鬥爭,為呼應臺灣光復宣傳活動,《新華日報》特辟整版《臺灣光復運動專刊》,發表馮玉祥等社會賢達收復臺灣的言論、介紹臺灣歷史文化,以喚起國人對臺灣的關注。該報還就臺灣問題發表多篇社論,為支援臺灣革命、收復故土臺灣鼓與呼。《論臺灣解放運動》社論指出:“一部臺灣近代史,實際是中華民族血淚史的一部分。”“臺灣人民大多數是中國人民,中國人民首先逃不掉援助臺灣的責任。”“自茲以後,我們必須與臺灣人民緊緊地站在一起,決不能讓這些二十世紀的孤臣孽子,處在一個海島中,苦鬥無援。”在中國共産黨人和各方輿論的積極支援呼籲下,大後方民眾形成了濃厚的關注臺灣的氛圍,抗戰絕不能忘記臺灣這塊中國的“老淪陷區”成為一致的共識。他們呼籲:“抗戰一定要抗到收復臺灣才算到底!中國人人人應當有此決心,有此抱負。”
臺灣是腐朽的清政府在甲午戰爭失敗後被迫割讓給日本的,中國共産黨對臺灣的前途命運一直十分關心,以支援東方弱小民族獨立革命為號召,要求推翻日本在臺灣、朝鮮的殖民統治,支援兩地革命運動;在涉及中國領土主權的問題上,更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收復臺灣的主張。1936年7月毛澤東同志在接見美國記者埃德加 斯諾時,直接指出:“中國的迫切任務是收復所有失地,而不僅僅是保衛我們在長城以內的主權。這就是説,東北必須收復。這一點同樣適用於臺灣。”1937年5月,毛澤東在與美國記者尼姆 韋爾斯的談話中再次重申了收復臺灣的政策主張:“中國的抗戰是要求得最後的勝利,這個勝利的範圍,不限于山海關,不限于東北,還要包括臺灣的解放。這是我們對準備抗戰的意見。”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國共産黨人在臺灣問題上依然站在社會的前列,1940年4月,國民參政會中共代表董必武與張瀾、許德珩等28位各黨派人士聯名提出《策進臺灣朝鮮革命使敵益速崩潰案》,號召支援臺灣人民的鬥爭,收復中國失土臺灣:“我於此時倘以收復臺灣、解放朝鮮為號召,則臺韓人民心理,必因以震動,其革命進行亦必益形激烈。”“我與敵為交戰國,應即宣佈馬關條約無效,認臺灣亦在應收復之失地範圍。”針對臺灣同胞普遍關心的臺灣革命與前途問題,中國共産黨人與臺灣革命志士提出:“臺灣革命要帶著兩個目標而進行:第一,因為現在是被日本統治著,他首先要在國家關係上,脫離此種羈絆,獲得其自己處理自己之命運的權利;第二,一經獲得此種權利以後,臺灣因各種條件之故,他應返還中國。”這就是當時著名的臺灣要先從日本殖民統治下獨立解放,然後再歸返祖國的臺灣回歸二階段論。中國共産黨在臺灣與祖國關係問題上的堅定立場,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正如《新華日報》社論《臺灣,回到祖國來!》所宣示的:“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只有加強團結,只有積極參加祖國的抗戰,獲得徹底的勝利,才能將日寇驅逐出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過著自由民主幸福的生活”,“別離了祖國將近五十年的臺灣,快踏著艱苦鬥爭的血路回來!”
綜上可見,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以半個世紀艱苦卓絕的鬥爭迎來了臺灣的光復,中國共産黨代表著全中國人民的利益和願望,為臺灣光復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這是我們在紀念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0週年時不應忘卻的歷史一頁。(作者為兩岸關係協創中心專家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