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衡:兩岸關係再次走到新的歷史節點
第十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和“習朱會”于近日先後登場。南開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小衡5日在華廣網刊文分析指出,“九二共識”既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也是反對“臺獨”的政治基礎。但也應看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也面臨挑戰。兩岸關係處於新的重要節點上,期待國共兩黨和兩岸雙方堅定信心、增進互信,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也期望此次“習朱會”是這一願景好的開始。
全文內容如下:
兩岸關係再次走到新的歷史節點——2015“習朱會”觀察
面對當前兩岸關係發展新的複雜局面,“習朱會”及第十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于近日先後登場。國共兩黨領袖時隔6年的再次會面和一再推遲的第十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透露出的最重要資訊,是“九二共識”既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也是反對“臺獨”的政治基礎。
李登輝執政後期以來,島內“獨派”勢力膨脹,先後推出“兩國論”、修改教科書推動“去中國化”、推動“公投制憲”、推動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等一系列涉及“法理臺獨”、“意識形態臺獨”的政策,迫使大陸緊急制定《反分裂國家法》,宣誓不計一切代價遏止“臺獨”的決心。在這一背景下,2005年,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毅然展開“和平之旅”,明確表示國民黨反對“臺獨”,反對“臺灣正名”、“制憲”、“去中國化”、“一邊一國”、“臺獨”時間表等“臺獨”主張和活動,主張在“九二共識”架構下進行有意義的溝通,建立一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環境,進而推動包括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在內的“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的實現。
時至今日,儘管兩岸和平協議仍未能簽署,但“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內其餘四點願景基本落實。從大歷史的角度看,兩岸關係這十年至少還取得了三大成績:其一是國共兩黨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推動了兩岸和平發展主流民意的形成;其二是2008年以來兩岸得以在和平發展這一主流民意的基礎上建立了制度化的溝通渠道,恢復了兩會商談、建立了兩岸官方相關部門常態化溝通互連線制、簽署了21項協議、實現了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減少了兩岸在涉外領域的內耗;其三是國共兩黨從接觸到互信,建立了值得兩岸人民期許的聯繫,對推動兩岸經濟、政治、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不過,也應看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也面臨挑戰。最大挑戰來自三方面:首先,臺灣建立在國家認同和族群認同嚴重分歧之上的政治制度和政黨政治結構,使臺灣的任何政黨都不可能真正贏得社會廣泛一致的認同,任何政黨執政都會面臨反對黨一方的頑強阻遏,在兩岸關係議題上尤甚,造成兩岸關係發展的延宕;其次,島內對國家、族群認同的嚴重分歧導致臺灣朝野部分精英對兩岸持續融合心存疑慮,認為持續密切的兩岸關係將使臺灣受制于大陸,迴旋餘地日益狹小,影響臺灣的“安全”;第三,由於島內制度設計和輿論影響,部分島內民眾認為他們並沒有感受到2008年以來形成的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局面及兩岸相關協議的簽署對他們生活及就業的正面影響,反而認為相關協議只對島內權貴有利,擔心兩岸交流的持續深化將會使他們在生活、就業等方面成本更高。與此相應,當前島內民粹思潮逐步氾濫,第三次政黨輪替的可能增大,民進黨有可能上臺執政,而作為民進黨的黨魁也是惟一台灣地區領導人候選人,蔡英文對兩岸關係刻意保持模糊,只表示“維持現狀”,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
思路決定出路,格局決定結局。上述挑戰將給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一個展現新一代政治家風範、帶領國民黨在兩岸關係上開創新局的極好機會。筆者認為,就兩岸而言,首先就是要擺脫“不統、不獨、不武”、“親美友日和中”等消極的思路,擺脫應對島內一些政治勢力操弄和意外事件干擾的被動局面,在“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基礎上,以更高的眼界、更大的格局聚焦于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兩岸人民謀福祉、為臺海地區謀和平的崇高目標,共同致力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只有這樣,才能使2300萬台灣人民和13億大陸人民成為真正的命運共同體,臺灣人民才能夠持續分享到大陸改革開放和和平崛起的紅利。
當前,兩岸關係處於新的重要節點上,可能會産生階段性麻煩,甚至陷入僵局。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任何一個政黨或政治人物都無法逆轉的歷史大趨勢,期待國共兩黨和兩岸雙方堅定信心、增進互信,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也期望此次“習朱會”是這一願景好的開始。(曹小衡 作者係南開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所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