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嶺:“太陽花”學運帶給臺灣巨大傷害
社會運動與民進黨內政治勢力結合
“太陽花”社會政治運動是臺灣社會運動與民進黨內政治勢力合流的重要事件。
民進黨內的部分勢力重視公民社會、社會運動,由來已久。2008年民進黨敗選下臺後,蔡英文係、新潮流係特別注意了公民社會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同時關注了香港的相關動向。應該説,從陳水扁執政後期的“倒扁”運動開始,稍事休息的社會運動就重新在臺灣社會中燃起戰火。馬英九執政後,由於種種原因,臺灣的社會運動再次興起。這股力量以“生活臺獨”為基礎,以反對“藍綠惡鬥”、爭取公民權益等為主要內容,漸次尋求與臺灣主流政治勢力的結合。“立法院”內的政治勢力充分利用了這股力量,而民進黨內的部分政治勢力則敏感的抓住這股社會運動力量的發展趨勢,通過“統一戰線”的方式與他們逐漸結合,並成為臺灣社會運動的實際領導者。
這種結合的政治利益,在年底的“九合一”選舉中已經有所體現,在即將進行的“立委”補選中也有所體現,儘管這一政治盤算因陳為廷的襲胸醜聞而流産。毋庸置疑的是,未來民進黨依然會與社會運動相結合,把它作為反對國民黨及臺灣當局的重要武器,並在運動的醞釀、發動、組織和退場中培養自己的隊伍,凝聚自己的隊伍,為2016年乃至更長時間的政治操作厲兵秣馬,做充分的準備。
阻礙兩岸關係 扼殺臺灣發展機會
“太陽花”社會政治運動延宕了“兩岸服貿協議”,使臺灣失去經濟整合與升級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
此次“太陽花”社會政治運動就是因“兩岸服貿協議”而起。此次運動的導火線就是反對國民黨“立委”張慶忠以30秒時間宣佈完成 “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委員會審查。之後,在各種勢力操縱下,運動的矛頭指向馬英九,並迅速發展成一場“反馬”運動。
在反對“服貿”與“反馬”過程中,運動組織者提出了“將服貿協議退回‘行政院’;先建立兩岸協議的監督機制,再用其來審查服貿;兩岸協議的監督機制五大原則;召開公民‘憲政’會議;‘立委’不應只聽黨意,並要求政黨不要以黨紀處分控制‘立委’投票”等訴求,這些訴求在臺灣島內各種政治勢力的妥協中迅速變質,並使得“兩岸服貿協議”被擱置,兩岸未來協議的談判、簽署及通過陷入未知狀態,兩岸“協議拉動型”和平發展模式被中止,臺灣經濟也失去了整合升級的機會。
今年11月10日,中韓FTA談判實際上達成了一致,臺灣有可能進一步失去發展的機會。而這一切損失的起因,都歸結于這次“太陽花”社會政治運動,在其組織者和背後指使者。
“太陽花”社會政治運動作為一定時期內臺灣社會矛盾爆發的窗口,既反映了國民黨內的鬥爭,也反映了民進黨內的博弈;既有島內政治的成分,也有島外政治的成分;既有對政府不滿的力量,也有對自己生存發展環境堪憂的力量;既有“臺獨”的勢力,也有“民運”的勢力;既有反對全球化帶來的貧富分化問題,也有島內分配政策不合理的問題;既有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帶來的兩岸因素的正面成分,也有沒得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紅利的部分民眾的負面因素問題。總之,作為臺灣社會政治史上的一個事件,它總會被做各種解讀,並被不同的人群賦予不同的含義。(作者:朱松嶺,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兩岸關係研究所所長、教授)
(本文為台灣網特約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