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楊幽燕:民進黨兩岸政策轉型瓶頸能破嗎?

2014-10-11 14:0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民進黨兩岸政策難以轉型

  民進黨堅持“臺獨”立場、堅持“一邊一國”定位、堅持“逢中必反”的做法,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趨勢背道而馳,對臺灣有害無益,也不利於自身的發展,明顯是錯誤的、不切實際的、也是沒有前途的。從長遠來看,民進黨的兩岸政策非轉型不可,但是,在現實的臺灣政治競爭和民進黨內部的派系傾軋中,多種因素交相作用,民進黨的兩岸政策一時難以實現轉型。

  首先是民進黨不願承認“臺獨”是一條走不通的路,這是阻礙轉型的根本原因。儘管國際環境與兩岸情勢已經表明,所謂“建立‘主權獨立’的‘臺灣共和國’及制定新‘憲法’”這一“法理臺獨”的目標不可能達成,陳水扁當政時曾公開承認“臺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前主席蘇貞昌也公開表示“民進黨不會回過頭來再搞臺獨”,但民進黨卻始終固守“基本立場與核心價值不變”,不願撕下“臺獨”的標簽,堅持以此與國民黨區隔。黨內主流意見認為,由於在只有“獨立”與統一兩個選項的情況下,臺灣人民支援“獨立”的比例高達七成以上,所以民進黨的“臺獨”基本立場得到高度支援,是民進黨的強項,民進黨可以不用調整。蔡英文更認為這是民進黨的最大籌碼,是民進黨的資産。

  民進黨把臺灣民眾贊成維持現狀都臆定為贊成“臺獨”,並由此進一步認定“臺獨”的正當性,自我陶醉於堅持“臺獨”的政治正確。基於這樣的認識,自然不能放棄“臺獨”,不應“凍結臺獨黨綱”。在論述上,民進黨也迫於現實不再強調“建立臺灣共和國”,轉而表白“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國號’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未來臺灣的前途,應由臺灣的2300萬人自行決定,此乃現階段臺灣人民的最大共識”⑨,也是暫時收起“法理臺獨”,突出“一邊一國”,用所謂的“臺灣共識”自欺欺人,繼續維護“基本立場與核心價值不變”,堅持“臺獨”不動搖。

  其次是民進黨對轉型患得患失。“基本教義派”視“臺獨”為“神主牌”,認為民進黨取得執政地位不能以犧牲“臺獨”理想為代價,也就是為了堅持“臺獨”寧可不執政,而如果“臺獨”成為民意主流,堅持“臺獨”的民進黨自然就會取得執政地位。同時,黨內也有不少人認為,作為一個政黨,“執政是最低的道德”,不能執政就不能落實黨的主張,包括“臺獨”。為了重新執政,必須大膽地變革,兩岸政策必須轉型,因為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是最大罩門,如果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民進黨還停留在2012年的兩岸政策,註定沒有機會。謝長廷最為大膽,主張民進黨需調整兩岸立場,讓“臺聯”去佔據統獨光譜的另一端,民進黨則向中間移動,以最大限度地爭取中間選民,突破過半支援率,取得執政地位。

  但是,多數主張變革轉型者,卻不同程度地抱持“不變有危險,改變有風險”的心態,擔心事與願違,兩頭落空,不但未爭取到中間選票反而導致原有的鐵票流失。臺南市長賴清德就指出,“臺獨黨綱”關乎民進黨是否有機會去“完成最後一哩路”,拿掉“臺獨黨綱”以後會減少多少哩路,“這個加減必須要去看清楚”⑩。主張變革轉型者因為拿不出證據去證明兩岸政策轉型具有趨利避害或利大於弊的效果,面對“基本教義派”強力反對,並不敢高舉改革旗幟,而是辯解調整是為了與對岸“週旋、攪和”,只是“權宜之計”,甚至“凍獨”提案人特別申明提案並非“放棄臺獨”,而是“保護”臺灣“獨立”的立場,明顯底氣不足,主張轉型的力道自然不強。既然轉型與否抉擇如此困難,那麼一動不如一靜,還是堅持“基本立場與核心價值不變”比較安全穩妥。謝長廷雖然很努力地推銷其主張,但還是屬於黨內“相當非主流的意見”,難被接受。

  再次是民進黨內普遍抱有兩岸政策不轉型也能重返執政的樂觀與僥倖心理。在馬英九的聲望下降到只有百分之十幾,國民黨執政每況愈下,同時馬與王金平又勢同水火,國民黨內部裂痕難以消彌的狀況下,民進黨年底“九合一選舉”的選情看好,黨內上上下下對2016年重新執政信心滿滿,認為只要持續加大“反馬”力度,使馬英九在剩餘的任期內一事無成,特別是在兩岸關係上得不了分,民進黨兩岸政策即使原地踏步,也能打敗國民黨。這就是民進黨不惜把“逢中必反”發揮到極致也要擋下“服貿協議”,而且把“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和“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卡死在“立法院”的根本原因。

  在2012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蔡英文猛攻馬英九在內政上的“無能”,自己粧扮成中下階層代言人,把馬英九打成財團、大企業代表,回避兩岸議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結果是馬英九用兩岸政績彌補了內政短板,在王雪紅代表企業界力挺“九二共識”的情況下,蔡英文功敗垂成,倒在“最後一哩路”上。從蔡英文回鍋再任黨主席前後言論看,她並不認為只有調整兩岸政策才能跨過“最後一哩路”,而是要繼續4年前的競選策略,企圖結合所謂“公民社會”的力量,利用中間選民對臺灣“憲政制度”的不滿和馬當局“傾中”的不安,主打內政議題,讓“內政牌”的效力超越“兩岸牌”,贏得選舉。既然民進黨對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有理由抱持樂觀態度,並抱有僥倖心理,既然蔡英文判斷調整兩岸政策並非跨過“最後一哩路”所必需,那自然不必轉型了,恐怕連主張變革轉型者也會認為,如果不調整兩岸政策就能接連勝選,重新執政,當然樂觀其成。

  以上三點表明,民進黨對於兩岸政策轉型不但是不能為,而且是不敢為、不想為和不必為。但是,面對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民進黨終究繞不開、躲不過兩岸議題,如何打消或至少要減輕民眾的疑慮,不那麼擔心民進黨執政後立即造成兩岸關係惡化,讓中間選民比較放心地把票投給民進黨,總歸是民進黨需要解決的問題。正如羅致政所説,“對民進黨來説,最大問題還是兩岸政策這一塊”,“我們最後一哩路還是要處理兩岸政策”。?

  民進黨自己也承認,其在教育、文化、社會福利、産業政策等都贏過國民黨,唯獨兩岸政策輸給了國民黨。3月民進黨主動公佈的黨版民調顯示,民眾最不能接受民進黨兩岸政策作為的前3名依次是“逢中必反”、“對中國經濟政策保守”、“臺灣獨立”?。6月新臺灣國策智庫發佈民調指出,對處理服貿協議的政黨滿意度,有52.9%表達不滿意民進黨表現?。臺灣指標民調(TISR)4月初所做民調顯示,與3月下旬相較,民眾對國民黨好感比率增加3.8個百分點、反感比率微降0.3個百分點,但對民進黨好感比率減少3.9個百分點、反感比率陡增7.0個百分點?。這顯示民進黨的“逢中必反”雖然擋下了“服貿協議”,讓國民黨借“服貿協議”提振經濟、走出執政低谷的計劃落空,但後坐力也不小,明顯對重返執政不利。對此,民進黨必須做出改變,問題是怎麼改變以及改變多少。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