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幽燕:民進黨兩岸政策轉型瓶頸能破嗎?
逢中必反與反服貿運動
儘管多家民調機構所做的多次民調數據均顯示,臺灣民眾對民進黨在兩岸議題最不滿意的表現是“逢中必反”,但民進黨卻一路走來,始終如一。“逢中必反”不僅是慣性思維,也是慣性作為。作為觀察民進黨兩岸政策轉型的重要指標,兩年多來,民進黨“逢中必反”的行為非但沒有改變,反而再次扛起反服貿大旗,並成功培育、操控“太陽花學運”,把“逢中必反”的戲碼表演到了極致。
民進黨對待兩岸商簽ECFA的表現讓人記憶猶新。2009年ECFA簽署時蔡英文率領民進黨眾口一詞地反對,説“ECFA是糖衣毒藥”、“ECFA會讓臺灣産業完蛋”,還説要發動“反ECFA公投”,2010年卻改口説“上任後會延續馬當局政策”,臨近2012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則表態“會概括承受”、“執政後絕對不會廢除ECFA”,因此陷於“昨是今非”與“昨非今是”的矛盾之中,成為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落敗的原因之一。然而,民進黨並未吸取教訓,2013年6月“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署後,民進黨又按照原來反ECFA的劇本,再反“服貿協議”。
民進黨一方面開動抹黑抹紅文宣混淆視聽,施放片面混亂的錯誤資訊,故意誇大不利衝擊,將互惠互利的兩岸服務貿易冠以“賣臺”惡名,宣稱“中共可能用國家資源來殲滅臺灣”;利用一些傳統服務業的擔心疑慮,宣稱“服貿協議”開放涉及商業、通訊等多種行業,受影響的從業人數高達五百萬勞工,誤導民眾;攻擊簽署“服貿協議”是“黑箱作業”、沒有産業評估與不照顧人民,違反“民主程式”,製造民怨。另一方面,在“立法院”使用“拖”字訣,先是利用朝野協商要到了對“服貿協議”進行逐條審查,然後是故意拖慢“公聽會”進度,再後是以霸佔主席臺方式杯葛開會,運用各種招數阻止“服貿協議”審查過關。“立法院”開會審議“服貿協議”前一週,民進黨加大動員力度,“立院黨團”召開黨團大會,備戰“逐條實質審查”,蘇貞昌選擇中藥公會、洗衣公會、汽車公會及出版公會等利益可能受影響的産業座談,呼籲各行各業一定要站出來,“自己的飯碗自己顧”,擋下“服貿協議”。民進黨的上述作為,正如時任民進黨國際事務部主任劉世忠説,“學生佔領‘國會’之前的醞釀期,民進黨用少數人力盡可能阻擋國民黨強渡關山,為服貿議題進行有效激發作用”⑧。民進黨一手推動經濟議題泛政治化與非理性化,客觀上培育了學運發生的氛圍。
3月17日國民黨“立委”張慶忠在爭吵聲中徑自宣佈“服貿協議”視為已審查後,18日民進黨青年軍帶頭髮動了所謂“太陽花學運”,佔領“立法院”,訴求“反黑箱”、“反服貿”。翌日,民進黨中央即推出電視、廣播廣告與文宣小冊子,並不斷通過新聞稿、國際記者會呼籲不得動用員警權傷害學生,否則全民總動員包圍“立法院”。蘇貞昌抨擊馬英九是形勢演變始作俑者,也是最大亂源,其他天王也通過電臺、臉書等對馬大加撻伐,為其青年軍領導的學運護航。20日,學生代表召開記者會,提出三點要求,一是“立法院”確定“服貿協議”通過無效,二是馬當局退回“服貿協議”,三是在“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立法前不得與大陸協商或簽訂任何協議。此後,學運訴求不斷加碼,從反對黑箱操作、退回服貿、到先立法後審查、重啟談判,再到召開“公民憲政會議”,迫使馬當局不斷讓步,事態卻一直不能平息。民進黨則因勢利導,推波助瀾,成功地開闢了反服貿第二戰場,並最終達到了擋下“服貿協議”的目的。
如果説2008年以來民進黨“逢中必反”的所作所為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過是螳臂擋車,此次反服貿運動則對今後兩岸關係産生了立即和深遠的影響,不但遲滯了由兩岸簽署相關協議帶動兩岸關係不斷前進的腳步,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也可能由此進入盤整期。只是這一“勝利成果”同時也強化了臺灣民眾與外界對民進黨“逢中必反”的既有印象與認識,更加證明民進黨短期內根本不願也不會推動兩岸政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