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靜濤:知識精英與收復琉球、釣魚島
四、知識界研究琉球問題的評估
抗日戰爭勝利後,針對琉球的歸屬問題,中國知識界、軍政界展開了對琉球問題的介紹與研究工作,發表了多篇文章,出版了幾部專著,取得了初步學術成果。這些關於琉球問題的研究,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也存在著嚴重的歷史局限性。
1、出於國防安全而研究琉球
近代中國,長期遭到外敵入侵,自身難保,日本侵佔琉球,清政府愛莫能助,坐視日本的侵略擴張。民國前期,知識界對琉球問題研究不多,社會大眾一般也不知道琉球淪亡的經過以及與中國的宗藩關係。抗戰後期和戰後初期,幾位學者開始關注日據下琉球,努力蒐集資料,彙編成冊,介紹給社會大眾,警配國人,毋忘琉球,為中國政府準備參加對日和會,提出處置琉球問題方案積累了一些資料,做出了學術鋪墊,開啟了20世紀中國大陸的琉球現狀研究。這些書籍,保存至今,彌足珍貴,充分證明中國與琉球的歷史聯結。
為了在戰後建設一個新中國,多位有遠見的地理學者深感戰後中國必須汲取東部沿海遭到侵略的歷史教訓,不但要收復臺灣,更應將與臺灣相連的琉球群島收歸中國版圖,來保證中國東部大陸有一道天然的安全屏障。為了保衛祖國東部海域的安全,自美軍攻佔琉球後,他們就不斷撰寫文章,呼籲國民政府關注琉球的歸屬問題。針對美國政府打算長期託管琉球,他們希望中國政府在對日和會上表達看法,爭取實現琉球歸屬中國,退而求其次,亦應由國際共管或中美共管,決不能使日本再次控制琉球,重蹈覆轍,危害中國東部海疆的安全。這些研究屬於國防戰略研究,具有一定的戰略價值與長遠目光,實屬難能可貴。今天讀這些書籍,依然發人深省。
2、低估了琉球群島的潛在經濟價值
與日據下臺灣相比,1945年時的琉球群島,基本上處於農業社會階段,民眾以農業、漁業為生,缺乏現代工業。對於琉球群島的經濟價值,知識界普遍不看好,認為收回琉球,在經濟上無益,甚至還會背上沉重的包袱,主要看重琉球的軍事價值。受限于當時的技術條件、科技水準、研究資料匱乏等,中國知識界還意識不到琉球群島海域蘊藏的豐富海産資源、礦産資源、旅遊資源等,以及與中國大陸、臺灣的密切經濟關係。
明清時期,由於中國大陸對琉球政治、經濟、文化的多重影響,出版的書籍主要關於中國對琉球的影響以及琉球對中國文化的吸取。不同於明清中國知識精英關注于琉球的自然風光、儒教文化,民國後期,中國知識精英更為關注琉球的軍事價值,以及經濟建設、農林水利、海洋水産等方面的情況。
中國知識精英幾乎無人赴琉球考察,沒有仔細區隔古中山國與日據下琉球地理界限的差異。他們根據明清古籍和日本人編寫的資料,翻譯過來,整理成冊,將琉球的知識介紹給社會大眾。由於缺乏資料,他們並非長期專職從事琉球問題的研究,因此這些介紹琉球的書籍、文章屬於介紹性研究、普及性研究、宏觀研究。
3、沒有開展有利、有節的鬥爭
日據下琉球群島從東北到西南,南北相距約一千多公里,散佈在西太平洋上,因交通不便,各島之間的聯繫並不緊密。北部諸島,如奄美諸島等,與日本本島相鄰,在歷史上受日本文化的影響較大。沖繩諸島為琉球群島的地理中心、政治中心,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較深。南部的宮古列島、八重山列島等,與臺灣、福建相鄰,貿易較為密切,對日本的離心力較大。釣魚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大東諸島不屬於古中山國。
戰後中國知識界、軍政界提出要收復美軍佔領下的琉球群島,其中包括中國的固有領土釣魚島。當時,胡煥庸、程魯丁已經注意在琉球群島南部、中部、北部的差異性。
關於美軍佔領下琉球的歸屬,中國知識界、軍政界多數人沒有注意到琉球群島北、中、南三個地區的差異性,應採取不同的對策,更沒有立即收復在美軍控制下的釣魚島。如在南部地區,應強調臺灣、福建與南部諸島的聯結性,甚至將南部諸島歸於中國版圖,日本政府曾提出類似的建議。這在歷史上是有依據的。對於中部諸島,則可強調中美共同管理或聯合國託管。對於北部諸島,則應降低日本的影響力,限制民間發起的回歸日本運動,支援美國對北部諸島的長期軍事佔領。
4、埋下釣魚島爭端
戰後初期,國民政府對於釣魚島沒有充分關注,沒有與美軍據理力爭,收回被日本侵佔的釣魚島。如果當時國民政府知道釣魚島的重要性,根據《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完全有可能收回釣魚島的行政管轄權,美軍對這些無人居住的小島亦不會介意。
1945年以後,美軍實際控制釣魚島海域,臺灣宜蘭、蘇澳一帶的漁民仍然經常赴該海域作業。1968年,聯合國亞洲及遠東經濟委員會發佈一份研究報告,稱在琉球群島,臺灣至日本本土間的大陸礁層邊緣地帶,黃海及渤海,都可能蘊藏有豐富的石油資源。
日本朝野聞訊,立即採取行動,于1969年5月,在釣魚島等島嶼插上“國標”。1970年7月10日,琉球海岸巡邏的水警,突然將釣魚島附近海面作業的臺灣漁民,以及臺灣龍門實業公司等在黃尾嶼打撈“海生二號”沉船的工作人員,加以恐嚇和扣押,然後釋放。為了捍衛中國對釣魚島的領土主權,臺灣、香港、美國等地爆發了大規模的華人保釣運動。1971年底,臺灣當局宣佈將釣魚島劃歸臺灣省宜蘭縣管轄。
臺灣學者丘宏達等人反思1947年前後國民政府及中國知識精英對琉球歸屬的討論:“釣魚臺列嶼雖被美方認為係琉球一部分在其‘佔領’或‘管理’之下,但中國人到該列嶼活動,直到最近(1968年)都沒有受到干擾,所以朝野並未注意到這個問題,主動向美方交涉收回,不過中華民國政府從未表示放棄對釣魚臺列嶼的主權。”
綜上所述,抗日戰爭勝利後,針對琉球的歸屬問題,國民政府軍政界、知識界展開了對琉球問題的介紹與研究工作,發表了多篇文章,出版了幾部專著,取得了初步學術成果。這些研究看重琉球的軍事價值,主張將琉球納入中國版圖或實行國際共管,反對日本力量再次進入琉球,為中國政府準備收復琉球積累了一些資料,開啟了20世紀中國大陸的琉球現狀研究。這些研究屬於國防戰略研究,具有一定的戰略價值與長遠目光。受限于當時的技術條件、科技水準、研究資料匱乏等,中國知識界還意識不到琉球群島海域蘊藏的豐富海産資源、礦産資源等,以及與中國大陸、臺灣的密切經濟關係。這些介紹琉球的書籍、文章屬於普及性研究、宏觀研究,學術價值不可能很高。對於美軍佔領下的琉球,國民政府的關注度仍然不夠,沒有根據實際情況,審時度勢,開展有利、有節的鬥爭,喪失了共管琉球或實現琉球獨立的最佳時機,也沒有單獨提出收復釣魚島的主張,給中國東部海域及中日領土爭端埋下安全隱患。 (作者:褚靜濤,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