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靜濤:知識精英與收復琉球、釣魚島
2013-07-29 15:3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三、地理學界對琉球的研究
對琉球問題,社會大眾所知甚少,知識界對琉球長期缺乏研究。隨著琉球的歸屬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向社會大眾普及琉球知識頗為必要。為此,知識界出版了幾部關於琉球的書籍。
1947年10月28日,南京《中央日報》“地圖週刊”第78期,刊登了“琉球概觀”,介紹了琉球群島的地質地貌、風土人情、歷史沿革、戰略價值,指出“八十年舊土國人應記憶,千里懸海外收回宜及時”。
為了普及琉球知識,1947年11月,行政院新聞局編印了《琉球》一書,取材于《中央日報》的“琉球概觀”等文章。該書包括琉球的地理形勢、氣候物産與人口、琉球藩屬中國的歷史、琉球的中國文化、日本的侵略經過、結論。共18頁,每頁約300字。該書附《琉球群島略圖》,指出琉球群島一般包括吐噶喇群島、奄美群島、沖繩群島、先島群島、大東群島,較大島嶼計有80余個。未列出釣魚島。
編者對琉球的經濟價值不甚看好,主要重視琉球的軍事價值:“大島是琉球北部諸島中的戰略要點,其南部大島海峽各港如條川、西方、東方與加計留麻島之薩川、西鎮、勝能構成一海軍要塞區。薩川港水深港闊,兩側海岸環抱,入口處水道僅一線可通,是為要塞之心臟區,在未來對日警戒,其戰略地位殊堪重視。”
1948年10月,地理學家傅角今、鄭勵儉編著《琉球地理志略》,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共8章,包括緒言、地體構造、氣候與生物、各島志要、産業、居民、日本據有琉球時代之行政區劃、中琉之歷史關係、日本侵琉史略及今後琉球歸屬問題。共92頁,每頁約300字。作者提出:“此次世界大戰告終,琉球人為冀求自身之解放與自由,慕念五六百年來之中琉深密關係,經組織所謂‘琉球革命同志會’及‘琉球人民協會’……等團體,推喜友名嗣正為首領,掀起歸回祖國懷抱之運動,迄至本書殺青時,此項運動正在熱烈進行之中。美國人士對此問題亦曾作最客觀之主張。”
1947年秋,地理學家吳壯達應臺灣省立農學院之聘,任地理學教授,對臺灣地理作實地考察。1948年9月,吳壯達編著《琉球與中國》,由正中書局出版。共6章,包括琉球群島與琉球國、中國史上明以前的琉球國考證、琉球與明的關係、琉球與清的關係、中國對琉球的經濟及文化影響、結論。共188頁,每頁約300字。作者主張:“促成一個國際間公正無私的計劃,以共同扶植琉球人,使其長成足以重建自己國家的能力;並使獨立後的琉球人,永遠超脫國際陰謀的網羅,與黷武主義的踐踏。一個獲得國際衷誠保證的、中立的、民主的新琉球國如能造成,對中日間以至世界和平的維持,當可多增一重有效的因素。”
吳壯達根據日本人出版的資料,對日據時期琉球群島的範圍做了表述,琉球群島包括薩南諸島、沖繩諸島。薩南諸島包括大隅諸島、土噶喇諸島、大島諸島。沖繩諸島包括沖繩諸島、大東諸島(南大東島、北大東島、衝大東島等)、先島諸島、“尖閣諸島:魚釣島、尖頭諸嶼、久場島(或稱黃尾嶼、底牙島、吾蘇島)、赤尾嶼等”。
1949年4月,程魯丁著《琉球問題》,由上海文獻書局出版。該書包括序言、琉球的歷史沿革、地理環境、風俗文化、人口物産、琉球與我國關係、結論。作者認為:“中國是有正當理由要求歸還的,因琉球與中國的歷史關係太深,我們決不能放棄,更不能聽隨其仍置於他人統治之下。” 對於“有人鋻於琉球設防的困難,主張放棄琉球”,作者認為:“這是極大的錯誤。須知琉球雖屬一小島,但關係東亞大陸的安危,在我國邊防尤有不可忽視的價值,故在這次和會中,我們應力主收回琉球。”
對於“胡煥庸先生則具體的指出:琉球群島本部分北中南三部份,中部為沖繩群島(包括伊平屋諸島與廣良間諸島),南部為宮古諸島與八重山諸島(包括尖頭諸嶼),中南兩部在日本佔領時期稱沖繩縣,自應交還中國”,作者表示認可。對於“北部諸島可分種子諸島、奄美諸島和吐噶喇諸島三部,過去歸日本九州之鹿兒島縣管轄。奄美與吐噶喇諸島稱大島郡,種子諸島稱熊毛郡。盟軍總部最初指定脫離日本的琉球群島範圍,是北緯三十度以南,包括口之島在內,但種子諸島則未列入,因美國興趣在沖繩島”,作者建議“北部零星島嶼可能做順水人情交還日本”。對於“琉球東南的北大東島、南大東島與衝大東島,為琉球之前衛,距大琉球二百海裏,在行政上原屬琉球島尻郡管轄”,作者認為“自也在琉球範圍內”。
程魯丁根據日本人出版的資料及吳壯達等人的書籍,對琉球群島的範圍做了表述,日據時期琉球群島包括薩南諸島、沖繩諸島。沖繩諸島包括沖繩諸島、大東諸島、先島諸島、“尖閣諸島:魚釣島、尖頭諸嶼、久場島(或稱黃尾嶼)、赤尾嶼等”。
1895年日本竊取釣魚島後,日本朝野一些人士就稱,“釣魚島是無主之地”,“歸屬日本後”,“中國人不知釣魚島”。程魯丁注意到明清時期中國大陸到琉球的航程:“琉球在海中,與浙閩兩省地勢相值,但平衍無山,船行海中,以山為準,福州往琉球,昔時多由五虎門,經雞籠山、花瓶嶼、彭家山、釣魚臺、黃尾嶼、姑米山、馬齒山,而入那霸港。至於回歸福州的路線,先出那霸港,由姑米山,經溫州南杞山、臺山、裏麻山,而入定海所,進五虎門。昔時海程的計算,以更為標準,一更等於六十里。” 作者引用明清古藉,已經注意到釣魚島海域為明清使臣自福州至琉球群島的必經航路,釣魚島、黃尾嶼在中國閩浙海域東部。
這裡必須指出的是,吳壯達、程魯丁等人編寫的琉球書籍,古代部分的資料來自於中國古籍,而現代部分則來自於日本人編寫的資料。日據下琉球的地理範圍包括古中山國、釣魚島、大東諸島等。
日本南下,侵佔的島嶼包括琉球群島、臺灣島等,大大小小的島嶼加起來,有幾千座。中國人民收復失地,中國知識精英提出收復臺灣島、琉球群島,自然包括臺灣島、琉球群島的附屬島嶼,也包括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
由於沒有對日據下琉球群島的地理範圍做仔細區隔,所以中國一些知識精英和軍政界人士提出了收復整個美軍佔領下琉球群島的訴求。事實上,對於被日本侵佔的釣魚島,中國政府應該提出收復失地,物歸原主;對古中山國,中國政府應提出將其歸入中國版圖或支援琉球人民獨立;對於大東諸島、小笠原群島等島嶼,中國政府應與美國方面協商,決定其歸屬。這才是更為精細的訴求。
日本一些黨派及學者稱,“1895年至1969年,中國政府和人民對日本佔領釣魚島沒有提出過異議”。宇佐美滋在《尖閣列島問題》一文中稱:“針對尖閣列島在第二次大戰後繼續留為日本領土一事,中國方面從未提出異議。基於舊金山和平條約第三條,被置於美國政權下的區域,包括這列島的事實,至今為止中國方面從未提出異議,這表示中國方面不認為這些列島為其本國的領土。中國方面開始認定擁有該列島的領土權不過是大陸棚蘊藏石油資源一事受到矚目之後的,也就是昭和四十五年(1970年)以後的事。” 此類觀點在日本社會頗有市場,日本民眾長期被欺惑。
根據本文引用的大量歷史資料,1947年至1949年,中國一些知識精英和軍政界人士已經提出了收復包括釣魚島在內的整個美軍佔領下琉球的建議。中國政府和人民怎麼可能承認日本對釣魚島的非法侵佔呢?
對於中國知識界、軍政界要求收回美國佔領下琉球的呼聲,蔣介石政權密切觀察,有將琉球納入中國版圖的想法。為此,國民黨中央秘密支援在臺灣的琉球革命同志會開展工作,製造琉球人民要求回歸中華祖國的聲勢,來給美國和國際輿論施加壓力,增加中國在即將召開的對日和會中關於處治琉球問題的發言權。
1947年8月14日,琉球革命同志會會長喜友名在臺灣發表談話,主要內容是:“琉球之歷史風俗文化甚至種族而言,皆願入中國版圖。又依國防觀點而言,琉球與臺灣僅一衣帶水之隔,唇齒相依,更應為中國所必爭。”
1948年3月1日,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致電美國國務卿,中華民國前外交部亞東司司長楊雲竹曾經否認中國政府對琉球群島的任何企圖,現在中國外交部亞東司司長黃正銘(Huang Chengming)表示,“楊雲竹的説法不能代表現在中國政府的觀點”。 如果國民政府收復琉球的行動能夠成功,則中國與日本可避免潛在的領土爭端。
1948年底,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三大戰役的勝利,蔣介石在中國大陸的統治面臨崩潰的命運。鋻於國民黨政權岌岌可危,美國政府對琉球歸屬的立場趨於強硬。蔣介石政權忙於退守臺灣,自身難保,已經顧不上琉球的歸屬問題,聽任美國政府的擺布。
1951年9月4日至8日,對日媾和會議在美國舊金山市召開,52個國家參加。 9月8日,日本與48個同盟國簽署了《與日媾和條約》,即《舊金山和約》。
關於“領土”,《舊金山和約》申明“日本放棄對臺灣及澎湖列島的一切權利、權利根據和要求”,但是未明確其歸屬。在領土條款的第三條中規定:“日本對於美國向聯合國提出將北緯二十九度以南之南西諸島(包括琉球群島與大東群島)、孀婦岩島以南之南方諸島(包括小笠原群島、西之島與琉璜列島)及衝之鳥島與南鳥島置於美國託管制度之下,而以美國為唯一管理當局之任何建議,將予同意。在提出此種建議,並對此種建議採取肯定措施以前,美國將有權對此等島嶼之領土及其居民,包括其領海,行使一切及任何行政、立法與司法權力。”
海峽兩岸的中國人沒有被邀請參加舊金山和會。美國通過《舊金山和約》,獲得了琉球群島、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大東諸島等島嶼的軍事佔領權、行政管轄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付出巨大犧牲的中國人民,卻沒有收復釣魚島,沒有能夠對古中山國的前途表達某種程度的潛在主權。1972年,美國政府背離《聯合國憲章》、《舊金山和約》的主旨,不顧全中國人民的反對,擅自將琉球群島、釣魚島等島嶼的行政管轄權交給日本,日本重新實際佔有琉球群島、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這對全體中國人民來説,是不公正的,違背了1947年中國政府和人民處理琉球歸屬的底線,即日本勢力不得再次回到琉球群島。
對琉球問題,社會大眾所知甚少,知識界對琉球長期缺乏研究。隨著琉球的歸屬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向社會大眾普及琉球知識頗為必要。為此,知識界出版了幾部關於琉球的書籍。
1947年10月28日,南京《中央日報》“地圖週刊”第78期,刊登了“琉球概觀”,介紹了琉球群島的地質地貌、風土人情、歷史沿革、戰略價值,指出“八十年舊土國人應記憶,千里懸海外收回宜及時”。
為了普及琉球知識,1947年11月,行政院新聞局編印了《琉球》一書,取材于《中央日報》的“琉球概觀”等文章。該書包括琉球的地理形勢、氣候物産與人口、琉球藩屬中國的歷史、琉球的中國文化、日本的侵略經過、結論。共18頁,每頁約300字。該書附《琉球群島略圖》,指出琉球群島一般包括吐噶喇群島、奄美群島、沖繩群島、先島群島、大東群島,較大島嶼計有80余個。未列出釣魚島。
編者對琉球的經濟價值不甚看好,主要重視琉球的軍事價值:“大島是琉球北部諸島中的戰略要點,其南部大島海峽各港如條川、西方、東方與加計留麻島之薩川、西鎮、勝能構成一海軍要塞區。薩川港水深港闊,兩側海岸環抱,入口處水道僅一線可通,是為要塞之心臟區,在未來對日警戒,其戰略地位殊堪重視。”
1948年10月,地理學家傅角今、鄭勵儉編著《琉球地理志略》,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共8章,包括緒言、地體構造、氣候與生物、各島志要、産業、居民、日本據有琉球時代之行政區劃、中琉之歷史關係、日本侵琉史略及今後琉球歸屬問題。共92頁,每頁約300字。作者提出:“此次世界大戰告終,琉球人為冀求自身之解放與自由,慕念五六百年來之中琉深密關係,經組織所謂‘琉球革命同志會’及‘琉球人民協會’……等團體,推喜友名嗣正為首領,掀起歸回祖國懷抱之運動,迄至本書殺青時,此項運動正在熱烈進行之中。美國人士對此問題亦曾作最客觀之主張。”
1947年秋,地理學家吳壯達應臺灣省立農學院之聘,任地理學教授,對臺灣地理作實地考察。1948年9月,吳壯達編著《琉球與中國》,由正中書局出版。共6章,包括琉球群島與琉球國、中國史上明以前的琉球國考證、琉球與明的關係、琉球與清的關係、中國對琉球的經濟及文化影響、結論。共188頁,每頁約300字。作者主張:“促成一個國際間公正無私的計劃,以共同扶植琉球人,使其長成足以重建自己國家的能力;並使獨立後的琉球人,永遠超脫國際陰謀的網羅,與黷武主義的踐踏。一個獲得國際衷誠保證的、中立的、民主的新琉球國如能造成,對中日間以至世界和平的維持,當可多增一重有效的因素。”
吳壯達根據日本人出版的資料,對日據時期琉球群島的範圍做了表述,琉球群島包括薩南諸島、沖繩諸島。薩南諸島包括大隅諸島、土噶喇諸島、大島諸島。沖繩諸島包括沖繩諸島、大東諸島(南大東島、北大東島、衝大東島等)、先島諸島、“尖閣諸島:魚釣島、尖頭諸嶼、久場島(或稱黃尾嶼、底牙島、吾蘇島)、赤尾嶼等”。
1949年4月,程魯丁著《琉球問題》,由上海文獻書局出版。該書包括序言、琉球的歷史沿革、地理環境、風俗文化、人口物産、琉球與我國關係、結論。作者認為:“中國是有正當理由要求歸還的,因琉球與中國的歷史關係太深,我們決不能放棄,更不能聽隨其仍置於他人統治之下。” 對於“有人鋻於琉球設防的困難,主張放棄琉球”,作者認為:“這是極大的錯誤。須知琉球雖屬一小島,但關係東亞大陸的安危,在我國邊防尤有不可忽視的價值,故在這次和會中,我們應力主收回琉球。”
對於“胡煥庸先生則具體的指出:琉球群島本部分北中南三部份,中部為沖繩群島(包括伊平屋諸島與廣良間諸島),南部為宮古諸島與八重山諸島(包括尖頭諸嶼),中南兩部在日本佔領時期稱沖繩縣,自應交還中國”,作者表示認可。對於“北部諸島可分種子諸島、奄美諸島和吐噶喇諸島三部,過去歸日本九州之鹿兒島縣管轄。奄美與吐噶喇諸島稱大島郡,種子諸島稱熊毛郡。盟軍總部最初指定脫離日本的琉球群島範圍,是北緯三十度以南,包括口之島在內,但種子諸島則未列入,因美國興趣在沖繩島”,作者建議“北部零星島嶼可能做順水人情交還日本”。對於“琉球東南的北大東島、南大東島與衝大東島,為琉球之前衛,距大琉球二百海裏,在行政上原屬琉球島尻郡管轄”,作者認為“自也在琉球範圍內”。
程魯丁根據日本人出版的資料及吳壯達等人的書籍,對琉球群島的範圍做了表述,日據時期琉球群島包括薩南諸島、沖繩諸島。沖繩諸島包括沖繩諸島、大東諸島、先島諸島、“尖閣諸島:魚釣島、尖頭諸嶼、久場島(或稱黃尾嶼)、赤尾嶼等”。
1895年日本竊取釣魚島後,日本朝野一些人士就稱,“釣魚島是無主之地”,“歸屬日本後”,“中國人不知釣魚島”。程魯丁注意到明清時期中國大陸到琉球的航程:“琉球在海中,與浙閩兩省地勢相值,但平衍無山,船行海中,以山為準,福州往琉球,昔時多由五虎門,經雞籠山、花瓶嶼、彭家山、釣魚臺、黃尾嶼、姑米山、馬齒山,而入那霸港。至於回歸福州的路線,先出那霸港,由姑米山,經溫州南杞山、臺山、裏麻山,而入定海所,進五虎門。昔時海程的計算,以更為標準,一更等於六十里。” 作者引用明清古藉,已經注意到釣魚島海域為明清使臣自福州至琉球群島的必經航路,釣魚島、黃尾嶼在中國閩浙海域東部。
這裡必須指出的是,吳壯達、程魯丁等人編寫的琉球書籍,古代部分的資料來自於中國古籍,而現代部分則來自於日本人編寫的資料。日據下琉球的地理範圍包括古中山國、釣魚島、大東諸島等。
日本南下,侵佔的島嶼包括琉球群島、臺灣島等,大大小小的島嶼加起來,有幾千座。中國人民收復失地,中國知識精英提出收復臺灣島、琉球群島,自然包括臺灣島、琉球群島的附屬島嶼,也包括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
由於沒有對日據下琉球群島的地理範圍做仔細區隔,所以中國一些知識精英和軍政界人士提出了收復整個美軍佔領下琉球群島的訴求。事實上,對於被日本侵佔的釣魚島,中國政府應該提出收復失地,物歸原主;對古中山國,中國政府應提出將其歸入中國版圖或支援琉球人民獨立;對於大東諸島、小笠原群島等島嶼,中國政府應與美國方面協商,決定其歸屬。這才是更為精細的訴求。
日本一些黨派及學者稱,“1895年至1969年,中國政府和人民對日本佔領釣魚島沒有提出過異議”。宇佐美滋在《尖閣列島問題》一文中稱:“針對尖閣列島在第二次大戰後繼續留為日本領土一事,中國方面從未提出異議。基於舊金山和平條約第三條,被置於美國政權下的區域,包括這列島的事實,至今為止中國方面從未提出異議,這表示中國方面不認為這些列島為其本國的領土。中國方面開始認定擁有該列島的領土權不過是大陸棚蘊藏石油資源一事受到矚目之後的,也就是昭和四十五年(1970年)以後的事。” 此類觀點在日本社會頗有市場,日本民眾長期被欺惑。
根據本文引用的大量歷史資料,1947年至1949年,中國一些知識精英和軍政界人士已經提出了收復包括釣魚島在內的整個美軍佔領下琉球的建議。中國政府和人民怎麼可能承認日本對釣魚島的非法侵佔呢?
對於中國知識界、軍政界要求收回美國佔領下琉球的呼聲,蔣介石政權密切觀察,有將琉球納入中國版圖的想法。為此,國民黨中央秘密支援在臺灣的琉球革命同志會開展工作,製造琉球人民要求回歸中華祖國的聲勢,來給美國和國際輿論施加壓力,增加中國在即將召開的對日和會中關於處治琉球問題的發言權。
1947年8月14日,琉球革命同志會會長喜友名在臺灣發表談話,主要內容是:“琉球之歷史風俗文化甚至種族而言,皆願入中國版圖。又依國防觀點而言,琉球與臺灣僅一衣帶水之隔,唇齒相依,更應為中國所必爭。”
1948年3月1日,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致電美國國務卿,中華民國前外交部亞東司司長楊雲竹曾經否認中國政府對琉球群島的任何企圖,現在中國外交部亞東司司長黃正銘(Huang Chengming)表示,“楊雲竹的説法不能代表現在中國政府的觀點”。 如果國民政府收復琉球的行動能夠成功,則中國與日本可避免潛在的領土爭端。
1948年底,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三大戰役的勝利,蔣介石在中國大陸的統治面臨崩潰的命運。鋻於國民黨政權岌岌可危,美國政府對琉球歸屬的立場趨於強硬。蔣介石政權忙於退守臺灣,自身難保,已經顧不上琉球的歸屬問題,聽任美國政府的擺布。
1951年9月4日至8日,對日媾和會議在美國舊金山市召開,52個國家參加。 9月8日,日本與48個同盟國簽署了《與日媾和條約》,即《舊金山和約》。
關於“領土”,《舊金山和約》申明“日本放棄對臺灣及澎湖列島的一切權利、權利根據和要求”,但是未明確其歸屬。在領土條款的第三條中規定:“日本對於美國向聯合國提出將北緯二十九度以南之南西諸島(包括琉球群島與大東群島)、孀婦岩島以南之南方諸島(包括小笠原群島、西之島與琉璜列島)及衝之鳥島與南鳥島置於美國託管制度之下,而以美國為唯一管理當局之任何建議,將予同意。在提出此種建議,並對此種建議採取肯定措施以前,美國將有權對此等島嶼之領土及其居民,包括其領海,行使一切及任何行政、立法與司法權力。”
海峽兩岸的中國人沒有被邀請參加舊金山和會。美國通過《舊金山和約》,獲得了琉球群島、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大東諸島等島嶼的軍事佔領權、行政管轄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付出巨大犧牲的中國人民,卻沒有收復釣魚島,沒有能夠對古中山國的前途表達某種程度的潛在主權。1972年,美國政府背離《聯合國憲章》、《舊金山和約》的主旨,不顧全中國人民的反對,擅自將琉球群島、釣魚島等島嶼的行政管轄權交給日本,日本重新實際佔有琉球群島、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這對全體中國人民來説,是不公正的,違背了1947年中國政府和人民處理琉球歸屬的底線,即日本勢力不得再次回到琉球群島。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