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慈貫:臺灣應為兩岸統一爭取談判空間
臺灣政治學者胡慈貫12日在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文章説,本月7日,新加坡前“內閣”資政李光耀在第十一屆世界華商大會閉幕晚宴上,談到臺灣內政及兩岸關係時表示,雖然沒人能夠提出時間表,但兩岸統一隻是時間遲早的問題;武力解決並不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舉世沒有國家會支援臺灣“獨立”,即或因為“臺獨”發生戰爭,美國介入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臺灣媒體大幅轉載。
臺灣應為兩岸統一爭取談判空間
再談到兩岸關係,李光耀的觀點或許有人並不完全同意,但若由國際格局、地緣政治的高度出發,李資政的談話當然有其一定程度的警示作用,對主張國家統一、民族富強的人來説,統一其實不是問題,但為了中國、為了臺灣,兩岸統一的條件、方式與時間則不是沒有討論、斟酌的空間。
談到這裡,我們就拿近期的兩岸關係發展來加以討論。先説10月10日辛亥百年,大陸舉辦紀念活動。10月9日,胡錦濤總書記強調,國家應該和平統一,實在是良有以也。
相對於北京當局的政策已定,臺灣方面則是困于“統獨”爭議,馬英九當局採取“不獨、不統、不武”政策,雖然並未排除“獨立”的選項,但國民黨在表面上追求國家統一的初衷至少並未改變;民進黨方面則是在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之間遊移,企圖追求短期的最大政治利益。10月8日,民進黨主席及臺灣地區領導人參選人蔡英文突然表示,臺灣就是“中華民國”,否定了她自己過去所謂“中華民國”是個外來政權、流亡政府的説法。
民進黨與時俱進或是在騙選票?
此事立刻引來各界關切,紛由不同角度解讀,有人認為這是民進黨理性務實的一面,是其政策的大幅調整,但也有人相信,這主要還是出於選舉策略的考慮。莫衷一是。其實,且不説“中華民國”是不是外來政權或流亡政府,光由民進黨1986年創黨以來,其兩岸政策就有多次調整,它有關“臺獨黨綱”、“臺灣前途決議文”的主張大家耳熟能詳,其他有關“‘中華民國’是個什麼‘碗糕’(東西)”、“臺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它現在的名字叫‘中華民國’”、“維持現狀就是支援獨立”,而蔡英文在9月訪美時還説出“不排除統一的選項”等等;實讓人一頭霧水。
如果從理性(並非正面)的角度來看,這或許是民進黨與時俱進的一面,它總要認真面對中國大陸崛起不可逆轉,中國大陸政經及對區域安全影響力將會自益增強,臺灣必須仰賴中國大陸市場的事實,臺灣總不能繼續內部分裂對抗,因此她主張認同“中華民國”、建構臺灣共識。或許蔡英文相信,唯有如此臺灣才能找到一條生路與出路。
但如果從權謀的角度出發,儘管蔡英文多次強調,民進黨對中國大陸沒有仇恨,對所謂的外省人沒有成見,但民進黨給人的刻板印象就是極端的暴力排外,為了選舉不惜操弄族群對立(蘇嘉全最近有謂,外省人要挖臺灣人祖墳的説法即為一例),主張結合美日牽制、或至少是平衡中國大陸的崛起都是例子。
誰知道民進黨這次改變説法是不是真的換了腦袋,還是仍然只是選舉騙票的考慮。從正面來説,如果臺灣內部有了共識,從今以後,兩岸或許可以不帶悲情、理性務實的來打交道;但若深入分析,中國大陸究竟要如何面對一個口徑一致的臺灣,這倒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至少這是過去近20年來從來沒有出現過的一個局面。
最後,筆者同意李光耀的講法,簡單地説,中國大陸對自己要有信心,對兩岸要有耐心,把握既定的原則與政策,把自己搞好,多做好事、實事,而其他無關大局的枝節問題,就讓臺灣的那些跳梁小丑和政客去攪和算了。戰略上的高度會決定兩岸關係的最後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