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陳國成:和平大使來了 兩岸共孕新生

2008-12-24 10:16:00
來源:
字號

  臺灣民眾切望已久的大熊貓終於專機抵臺,經過一個月隔離檢疫期,預計明年元月即農曆新年前後與大家一起拜年。臺灣《聯合報》今天發表署名文章指出:2008年臺灣票選前10名的年度代表字:前9名亂、騙、慘、悶、貪、鬱、扁、變,冏皆屬負面字眼,十足表現島內民眾在這一年的心情;幸好“愛”字擠進第十名,人民期待用愛來解決一切紛爭。動物之中舉世喜愛的熊貓,終於來到寶島臺灣,為大家帶來歡笑,希望我們明年可以有個光明的未來。大陸民眾為兩隻熊貓取名“團團”、“圓圓”,贈送給臺灣,也象徵兩岸和解與團圓。

  文章説,當前國際公認大陸學界對於野生種熊貓的生態維護及動物園內人工飼養的熊貓管理和繁殖技術已達一流標準;臺灣長久以來農林學界人才濟濟,而動物學領域已跨入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的階段。雙方若果密切交流和合作,熊貓顯然是重要的題材;對於豢養熊貓的獸醫與培育以及人工受孕等研究,必能跨出一大步。

  時下熊貓已是全球著名動物園夢寐以求的對象,落腳之處都會成為鎮園之寶,特別是孩子們喜樂程度超乎想像。國際間熊貓已成為“和平大使”,沖淡了世間的仇恨,在學術界具權威性的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就採用熊貓為標幟。

  文章説,其實,熊貓最不懂得愛情生活,發情期多在每年3月到5月,時間很局限,很不羅曼蒂克。雌熊貓繁殖率低,一般每胎可産二仔,而且還是個笨媽媽。初生熊崽個體很小,只有巴掌大,全身覆蓋薄薄的絨毛,什麼也看不見,很難覓尋母親的乳頭,為此常棄去較弱的第二個。嚴重的是近親交配成為衰亡的主因之一。生長地區只有中國大陸,主要是四川、陜西及甘肅南部的高山。現在野外估計約有1千多頭,大部分存活在各處大熊貓保護區內。這些保護區基於自然條件破壞,人們需要燃料和開闢農田,致使森林生境日漸消失,而熊貓個性畏縮,很少主動攻擊和報復行動。大陸以嚴格律法與外界隔絕,學術界積極研究人工復育,世界保育界以熊貓為指標動物。

  此次團團和圓圓來臺,實質是人工養育的物種,年齡已達4歲,長榮航空專機運送、精心妥善安排令人感動。臺灣部分保育團體曾經抵制,有的主張釋放到天然棲息地,存活率反而很低,值得理性深思。相對地,有四川臥龍保護區飼養和獸醫人員的培育經驗,彼此互相合作,臺北木柵動物園的專家和動物界學者以此為研究主題,若能成功繁衍出後代,讓臺灣中南部也能有充裕時間建立完善的貓熊研究中心和動物園,將可為兩岸關係的和平共存寫出新的一頁。 (作者:陳國成,臺灣《自然雜誌》創辦人,臺中市)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