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淑靜:臺灣經濟不振 “人禍”是主因
臺灣“行政院長”張俊雄和他的“主計長”在“立法院”備詢的時候,對臺灣物價上漲的情況一問三不知,當場被不分藍綠的眾位“立法委員”轟的很慘。於是“主計處”趕忙發表了九月份的物價統計數字,上個月的“核心物價”年增率為1.94%,創下五年半來的新高。表示累積已久的大宗物資躉售價的壓力,終於影響了並嫁禍到消費者的荷包。“主計處”在今年首度承認,當今的物價漲幅相當顯著。
所謂的核心物價是指一般不受季節、天氣影響而價格波動較大的商品物價,如蔬果、能源等就不屬於核心物價。通常核心物價被視為能更準確地反映一個地區的物價變化指標。
過去五年臺灣的核心物價年增長率平均不到1%,即使在2004年躉售物價增長了7%,製造商怕影響生意不敢貿然漲價,自我吸收成本方面的增長。自去年開始,又有一波大幅度的原物料漲勢,廠商再也承受不住了,紛紛調漲各類産品的售價,消費者於是感受到市面上物價普遍上漲的壓力。
臺灣“主計處”的吳照明科長指出,從今年六月份開始,核心物價的單月年增長率就有衝破1%的走向,今年第三季消費者的核心物價年增長率達1.55%,而且每月都超過1%,九月份的漲幅最驚人,已逼近2%。九月份除了核心物價飆漲之外,整體物價也增長了3.08%,兩年來首度攻破3%。吳科長認為還是因為食物類的漲幅太大,因為颱風、水災的關係,蔬菜水果供應不及,九月份的蔬菜價格增加了32.63%,與去年同期相較,苦瓜和包心菜漲幅超過七成。
與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蔬果價格,以這種大幅度的起伏出現,怪不得滿街滿巷都聽到怨言,日子有點過不下去了。這回沒聽到“行政院長”夫人建議大家改吃便宜菜蔬,可能是“院長”一家人根本不清楚市場價格。食肉者鄙,這些人忙著張羅“入聯公投”都來不及。其實今年臺灣的天災不多,颱風次數遠遠少於往年。把物價上漲賴在氣候變化上面,似乎有點勉強。
通貨膨賬,物價不斷上漲是世界各地都可能發生的現象,臺灣面臨的物價問題還沒有到性命交關的地步,最令人擔憂的倒是執政當局的冷漠。物價節節上升,一年多來在坊間早成為民眾主要話題,民進黨應付的方法一直是先拋出眼花繚亂的統計數字,努力粉飾太平,再引用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物價指數做對比,表示臺灣的經濟不會比韓國等地差。又大肆炒作做政治話題:“入聯公投”、“正名”、去“中華民國”、清算國民黨黨産等議題,轉移民眾的注意力,希望他們忘卻益發拮據的日常生活。
誠然,物價上漲並不那麼可怕,只要整體經濟以同樣的或更穩健快速的步伐成長,人們賺到更多錢,增加開銷也足以應付。但是眾所週知,臺灣有六百多萬薪水階級,六七年來大部分人的薪資幾乎就在原地踏步,完全跟不上通貨膨脹的速度,長年下來,大家的日子愈過愈苦早是不爭的事實。
還有更令人警惕的事,一家民間機構發表統計資料:2007年前八個月,臺灣總共有超過三萬多家公司宣佈解散,撤銷或廢止。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1.82%,創七年來的最高紀錄。同期新成立的公司只有兩萬三千多家,新公司的性質多數為提供專業性服務,如保全之類的業務。2007年過了2/3,臺灣的大小公司減少了七千多家,它代表了一定程度的經濟萎縮。世界銀行最近公佈了“二OO八年全球經商環境報告”,臺灣的經商環境排名第50位,比去年退步了三名,在亞洲四小龍中殿後,還不如泰國與馬來西亞。其他個別項目的評比——設立公司是否容易、取得經營執照的困難程度和雇用員工的困難等,臺灣都遠遠排在百名之後。另一項評比:結束公司是否容易?臺灣則高居第13名。
問題分明出在臺灣當局的規章制度上面,在臺灣公司的成立很費周章,而結束公司行號又極方便,突顯出臺當局的顢頇無能,效率不彰,還存在一定的著仇商態度。臺灣經濟不振,“人禍”一直是個大因素。
(作者曾任臺灣美商美林證券公司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