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劍:另類“龜兔賽跑” G20時刻看海峽兩岸
連日來,G20杭州峰會成為境內外媒體關注的焦點。打開網頁、瀏覽微信、翻看報紙,有關話題持續升溫。對比一下此時此刻海峽兩岸的新聞熱點,從中也可以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
先看近日大陸的主流媒體。除G20外,熱點議題主要有四:一是國民經濟的創新發展,二是城市農村的綜合治理,三是中國共産黨的全面建設,四是大國外交的縱橫捭闔等,核心是經濟與社會發展。
“杭州是中世紀東西方文化交匯的象徵,是馬可 波羅眼中‘全世界最美妙和華貴的城市’”(義大利埃菲社語)。在中國大陸主導下,同時根據主要與會國的要求,G20杭州峰會的主軸,概言之就是,擱置政治爭議,聚焦經濟發展,為儘早結束人類社會2008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開闢出包括“中國方案”在內的新的發展道路。
屆時,世界上20個最有實力的國家領袖將濟濟一堂,共商世事。各國普遍希望,此次峰會能借助中國大陸的力量,為世界經濟轉型找到更有效的解決方案和推進動力。
“G20成員代表著世界上規模最大、資源最豐富的經濟體,也代表著解決世界金融和經濟方面問題的最大決心,舉世為之矚目,影響極為深遠”(解辛平,“解放軍報新聞評論員”語)。換言之,目前全世界都在關心的發展問題。這是國際的潮流,世界的期盼,全球的呼聲。而中國大陸新聞媒體的熱點和焦點,恰恰匯聚在這一世界性潮流的方向上。大陸媒體的熱點和焦點,折射出的則是中國共産黨的執政理念、中國大陸政府的施政重心、13億人民的關切所在。
那麼臺灣方面在關注什麼?從各類媒體和政治人物的言論看,其主要議題,一是社會的八卦奇聞,二是所謂“轉型正義”與清算國民黨黨産,三是軍工教、旅遊業等連續遊行示威,四是經濟惡化的種種現象,五是兩岸關係的重重危機。概言之,就是政治與社會問題!而經濟發展的議題,常常被“分配不公”、“轉型正義”、“小確幸”這樣的議論所扭曲、模糊、淹沒。
明明中國大陸是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體,世界各國紛紛想辦法拉近貿易關係。而臺灣地區作為對大陸出超達1000億美元的地方,蔡英文當局卻熱衷於擺脫對大陸的貿易依賴,8月31日,“新南向辦公室主任”黃志芳專門跑到新北市某書店兜售“新南向政策”。
明明中國大陸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各國爭相擱置爭議,爭取支援。而臺灣作為同文同種、被專門照顧的一方,蔡英文當局卻在宣揚“擺脫對大陸經濟依賴”的好處,8月31日,連夜宣佈深綠人士田弘茂擔任對兩岸經濟合作至關重要的海基會董事長一職,實在讓人“跌破眼鏡”。
明明中國大陸是世界第三大對外投資體,世界各國都在爭取招商引資。而投資不振是當前臺灣經濟的一大難題,蔡英文當局卻對陸資充滿警惕、抗拒,9月1日不得已宣佈推動“大陸地區投資人士來臺從事證券投資及期貨交易管理辦法”,但還是扭扭捏捏,“行政院”第一時間專門澄清,該“辦法”與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無關,且不會造成臺灣上市公司受到控制。
明明中國大陸是世界最大消費市場,世界各國無不希望把産品賣到這裡。而臺灣的産業結構和資本能力非常適合大陸地區的各類産品需求,蔡英文當局卻竭力引導臺商南向到文化風俗、消費層次、投資環境差得多的印度、東南亞地區, 8月31日,臺南市政府秉承“上意”,專門發文給因兩岸僵局而失去虱目魚契作合同、擬組團赴大陸爭取續簽的臺南學甲鎮漁民,嚴令其不得與大陸方面達成任何“政治形式、政治性質”的合作,激起眾怒。
明明中國大陸改革開放30多年的高速發展被全球稱為“東方奇跡”,世界各國幾無例外地響應習近平“中國歡迎各方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的美意。而臺灣經濟已經從當年“四小龍”的“領頭羊”蛻變成“吊車尾”、前景繼續看衰甚至岌岌可危,且島內新一代的“小確幸”等文化又平添了發展的新阻力,蔡英文當局不是鼓勵融入大陸發展的熱流中,以帶動臺灣的發展步伐,振奮其發展精神,提升其發展活力,而是鉚勁在與有著截然不同文化和社會氛圍的國家和地域建立經濟合作機制方面用力,捨近求遠,舍本逐末,蔡英文稱,“強化對東盟和印度的整體關係,是我們理所當然的選擇。”
……
我們可以想像,當G20杭州峰會召開之際,臺灣社會仍將在內鬥、遊行、示威、無奈中度過一天又一天。我不知道後世的歷史學家會如何評價這段歷史,如何評價蔡英文和民進黨其間的所做作為。
忽然想起2003年10月15號,當天上午九點,神舟五號飛船載著楊利偉飛翔太空的時候,我看到臺灣的電視正在播“立法院”打架的新聞。當時我想到的是:民進黨和陳水扁領導下的臺灣,正沿著李登輝開闢的邪路狂飆!如此一來,至少將縮短大陸經濟超越臺灣的時程。當時還覺得,兩岸經濟發展對比好比“龜兔賽跑”,臺灣這只兔子在休息!
當前臺灣這種逆世界與兩岸潮流而動的走勢,有其特定的政治、社會與歷史背景。其中,“西方民主機制”的誤導,導致島內選民産生盲目的“政黨輪替”意識,“不問好壞、必須輪替”成為共識;日益綠化的意識形態,導致大量民眾滋生盲目的“反中”、“反國民黨”意識,很多人習慣用“負面”“懷疑”“陰謀”“敵意”心態看待大陸,看待國民黨的有關舉動;極端“左傾”思潮氾濫,導致社會上出現盲目的“轉型正義”訴求,發展讓位於“絕對公平”成為越來越多人政治主張;根深蒂固的歷史遭遇情節及省籍矛盾意識,導致盲目的社會陣營心態和不容外人心理,外省人、國民黨、大陸、“中國”成為被逆反的對象。
臺灣社會固然有理性的一面,而且這種理性在平時民眾的溫文爾雅、禮貌謙讓中特別令人印象深刻。但是,一旦遇到重大的政治事態,包括兩岸關係議題,臺灣頓時會換上另一幅面孔,偏執、撕裂、無忌、短視等等,如突發的洪水猛獸,滾滾而來!正如蔡英文在就職演説中承認的,“也因為這些對立,我們的民主逐漸失去了解決問題的能力”。事實證明,臺灣社會,包括其“民主制度”,遠未成熟,在建立所謂“更好的”社會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臺灣的“民主經驗”是輕易學不得的!
實質上,當下的臺灣更像是“泛政治化”的“聖地”。“泛政治化”仍在起著阻礙社會正常發展的作用,仍在把臺灣向中華民族和人類社會的“異類”和“同而不合”方向誤導。“政治挂帥”“大鳴大放”“大民主”是中國大陸早已走過的道路,其結果是經濟結構扭曲、社會發展乏力、科技創新畸形、人民生活水準得不到提高,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越拉越大,教訓極為慘痛!
民進黨當局如不改弦更張,套用一句網民常用語:後果嚴重!臺灣在海峽兩岸、華人世界進一步邊緣化,臺灣社會持續對立下去,臺灣的“國際空間”日漸萎縮,臺灣的安全感會越來越差……
在經濟上,兩岸固然會繼續“龜兔賽跑”的戲碼。但是,大陸早已經不是龜行者了,而是動如脫兔,很快就會把臺灣這只“龜”甩得無影無蹤。(作者:鄭劍,係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專家委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