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旗袍雲裳,兩岸共美

2018年08月13日 10:49:00來源:台灣網

  近日,有臺灣收藏家將一批海派旗袍捐贈給上海歷史博物館,讓它們回歸故鄉。

  上海是海派旗袍的誕生地,海派旗袍也是上海海派文化的的重要象徵。這件由滿族旗女之袍脫胎而來的美衫,之所以出生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由上海處在中西文化交匯的風口而決定。

  1927年8月7日,在上海卡的路(今石門二路)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路口,一家名為“雲裳”服裝店開幕了。這家由滬上眾多文人和社交名流、美術家合作的公司開啟了最能體現上海女性之美的旗袍之旅。有資料説,徐志摩、周瘦鵑、胡適等社會名流都是“雲裳”的股東,張幼儀、唐瑛、陸小曼等滬上名媛都是旗袍之美的引領者。滬上畫壇名流葉淺予、方雪鵠、張樂平、江小鶼都曾做過旗袍設計。葉淺予曾擔任過“雲裳”公司的設計師。其時,旗袍在上海風靡一時,當年上海灘的四大百貨公司櫥窗裏陳列著旗袍,“月份牌”上更是印著身著旗袍的曼妙女性,旗袍也就成了那個時代的上海女性的象徵。

  上海的旗袍風,也很快地吹過海峽,成為臺北女性的選擇。1936年,臺北京盯三丁目西側二十三番地(大約是今博愛路52號)的縫紉店老闆陳杏村,到上海考察學習風靡上海灘的旗袍製作。臺北的報紙追蹤她的行程,對她的出發日期,乘座的船名都作報道。考察三周回來,陳杏村就在報上發表長篇文章,介紹上海旗袍的款式,為人製作旗袍。由此,她登上了一九三〇年代臺灣名人錄,被稱為“洋裝店主”、“設計師”、“流行界的先驅”。

  陳杏村出身臺南,1930年代到東京銀座學習洋裁,1935年從東京FASHlON SCHOOL學服裝設計畢業後,回臺北開服裝加工店。陳杏村為臺北婦女製作了多少件旗袍已不得而知,但她的旗袍事業生不逢時,在日本殖民者開展的“皇民化”運動中,旗袍因是中國象徵,而與其他中國文化一樣被禁止。

  1945年,日本戰敗,臺灣回歸祖國。10月17日,奉命接受臺灣的中國軍隊在基隆登陸。臺灣人歡欣鼓舞,許多婦女找出壓在箱底的旗袍,舉著旗子到基隆歡迎祖國的軍隊。旗袍成為了與祖國連結的文化象徵。

  旗袍既有滿族旗女的端莊,又有受過西方文化薰陶的上海女性的婀娜。據説旗袍與旗女之袍的最大區別是旗女之袍裏面是要穿褲子的,而旗袍則類似于西方的onepiece dress,裏面是不穿褲子的。一件旗袍是民族融合、中西文化融合的象徵。這批捐贈的旗袍多是當年上海、臺北婦女的日常穿著,裏面就有一件半長式旗袍與葉淺予設計的一款相近。哦,裏面是否還有當年臺北的“流行屆的先驅”陳杏村設計製作的款式?這些旗袍哪些是上海女人穿過的,又有哪些曾經被臺北女人穿著站在歡迎中國軍人的基隆街頭?

  海派旗袍回故鄉,應該是兩岸交流中的一件盛事,這些旗袍,每一件都承載著某個上海或臺北女人的悲歡情仇,他們或許出入過寫字樓、或許目睹過主人在牌桌緊張嬌笑、或者為躲避日本警察而藏入箱底。在旗袍誕生近百年後的今天,他們仍是兩岸女人的最愛,一襲旗袍是女人最高貴的禮服。

  臺北的海派旗袍回故鄉了,希望臺北的女人們也穿著旗袍,帶著你的先生、帶著你的戀人、帶著你的小主們也來上海看看。它仍是東西文化交匯之地,這裡的大樓透著大陸改革開放的風,浦江兩岸的霓虹閃著嬌媚的眼,在新天地的紅酒與和平飯店“老克勒”們的合奏中,我們再續一段新時代的旗袍之旅。

  或者,我們攜手,再創一個共美兩岸未來之服?你説,可好!(台灣網特約作者:且十)

  (本文為投稿作品,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張潔]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