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利用大數據“殺熟”走了“技術歧路”

2018年03月06日 09:16:00來源:台灣網

  微博網友“廖師傅廖師傅”經常通過某旅行服務網站訂某個特定酒店的房間,長年價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通過前臺他了解到,淡季的價格在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賬號查詢後發現,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賬號去查,還是380元。北京郵電大學網路空間安全學院教授楊義先坦言,現在部分網路公司利用大數據“殺熟”的行為很普遍,很多企業難以抗拒價格差的誘惑。(科技日報)

  按照正常的商業規律,商家為了穩固市場發展,一般都會對熟客區別對待,甚至冠以VIP客戶,給予優惠價或特殊服務,以籠絡住忠實客戶的心。這樣做的道理也很簡單,從市場運營成本來講,維護一個老客戶的成本,要比開發一個新客戶的成本低很多,所以商家大都對熟客小心呵護,避免失去這塊利潤來源。然而,部分網路公司卻利用大數據“殺熟”,給熟客的定價比普通客戶還高,明顯違背了商業規律,乃是涸澤而漁的做法。

  大數據技術通過對海量數據的深入挖掘、分析,在商業領域可以根據用戶的上網軌跡數據和日常消費習慣,給用戶進行消費者畫像,從而實現精準行銷、個性化推薦等,以提高成交率,降低行銷成本,提升消費體驗。可見,大數據技術是一項具有實用性的資訊工具,如果善加利用的話,會給商家和消費者帶來很大益處,實現雙贏。

  但是,大數據也是一把技術“雙刃劍”,如果遭到商家濫用,隨意超越邊界,就會損害到消費者利益。網友和媒體曝光的商家利用大數據“殺熟”醜聞,就是濫用技術的結果,商家過於追求利潤,利用消費者對商家的信賴和消費習慣,採取資訊不對稱報價,以獲得更高的價格差收入,進而忽視了消費體驗和公平原則,令老客戶承擔超出正常範圍的價格。

  可以想見,當消費者發現真相後,必然會心生憤怒,認為商家把自己當做“唐僧肉”,將信任轉化為價格歧視,牟取不公平利益,進而會用腳投票,主動拋棄商家。顯而易見,商家利用大數據“殺熟”亦潛藏經營風險,只能寄希望於消費者不會察覺,否則一旦價格歧視的秘密被揭開,就會引發消費者反彈情緒,並誘發輿論風波。事實上,亞馬遜的差別定價就曾引發用戶集體譴責,即為典型例子。

  在資訊化時代,各行各業均已被網際網路滲透、重構,網路用戶的行為軌跡均被記錄下來,商家掌握越來越多的數據資訊,甚至比我們更了解我們。商家可以利用資訊技術給消費者提供更為便利的服務,也可藉此牟取更大的利益,真可謂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消費者則患上了網路依賴症,愈發難以擺脫網路服務,往往無法抗拒商家的侵權行為。

  因此,對於商家走“技術歧路”,牟取非法利益的行為,只能寄希望於法律制裁,而不能指望商家的自覺性。畢竟追逐利潤是企業的天性,依靠商業倫理道德,總是不太靠譜,唯有將法律基礎打牢,令其違法成本大幅抬升,使其得不償失。在法律完善、懲罰機制健全的市場環境下,商家才會有更高的追求,“不作惡”才能成為共識。(台灣網網友:江德斌)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