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的淚:涼山地區如何脫貧背後的思索

時間:2015-08-10 15:06   來源:台灣網

  在這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當下,在這個“土豪”“炫富”等字眼格外引人注目的時代,在這個貪官的不義之財屢屢被刷新的今天,或許是這些報道太多充斥在我們周圍,或許是我們一味追逐“白富美”“高富帥”而忽視了我們國家那些偏遠地區他們的存在。所以,當《淚》這篇作文出現以後才引起這麼大的反響,網友們才會如此關注。

  簡短的文章,樸實的話語,卻敘述了這個女孩及其家人所面臨的不幸。感動網友的是女孩的遭遇和生活的艱辛,大家紛紛捐錢,以求能幫助這個女孩,並緩解她所面臨的困境。短時間內,公益組織收到的捐款就達到了80萬元。當然,伴隨著同情和關心而來的還有各種質疑:這篇作文是不是槍手所為,作文是不是真實,它的真實意圖是什麼,涼山為什麼這麼窮,當地政府有沒有進行救濟,那裏的人們真實的生活狀態又是怎樣的?

  公眾心中的疑問不斷提出著,也不斷被解答著,同時,我們也更加了解這個女孩、這個家庭、這個村莊。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我們怎樣爭辯、質疑,這裡的貧窮的確存在。不僅僅是這裡,在我們所居住的這片土地上,還有一定數量的人們是這樣生存的。他們在乎的不是iphone,不是名牌包包、衣服,不是各種首飾、化粧品,而是如何吃飽穿暖這樣的生存問題。他們依舊存在於這個時代,需要去面對並解決。只是,當我們面對的不僅是一個家庭的貧困,而是一個地方、一些群體的時候,捐錢是不能解決問題的,那麼,此刻我們需要的是更為有效的方法來使他們走出貧窮。

  當然,一個地區的貧困來自於多個方面,不只是自然環境的惡劣,人為因素是其主要內因。于政府而言,怎樣結合當地情況實施強有力的扶貧政策,怎樣的扶貧項目才是觸及當地貧困根源的,怎樣將救助的錢用到實處,這是最關鍵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僅僅是物資上的捐助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真正的捕魚之道才是生存的長久之計。

  除此之外,涼山州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作為少數民族的他們有自己的語言,但是對於漢語他們卻並不熟悉。語言作為人與人交流溝通的重要方式,一旦缺少又何談其他?這裡彝族的外出打工者遭遇語言隔閡,往往失望而歸。語言、文化壁壘成為經濟的屏障,這也是該地區貧窮的原因之一。普及漢語、教化人們是該扶貧的前提。

  只有政府政策的扶植也是遠遠不夠的,真正能使當地富裕的唯有當地百姓自己。一味的好吃懶做、等待政府的救濟,不自立更生、不勤勞致富是永遠也不能擺脫貧困的陰影的。救濟的物資、捐款只是暫時的,能解一時的燃眉之急,但若要享受長久的幸福生活,自己的勤奮才是唯一的解藥。

  涼山女孩的作文《淚》帶給了我們悲傷、同情,網友們紛紛獻出自己的愛心。但,愛心捐錢固然是好,只是這不是根本之計。當這篇作文的感動消散,所有的關注不存,那些貧困地區的他們的生活又該何以為繼?究竟怎樣才是解決之道,這該是我們深思的。(台灣網網友:楊曉林)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