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入萬山圈子裏,一山放過一山攔”,社會的發展進步,總是在矛盾運動中不斷向前。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從嚴治黨,狠抓作風建設,黨風政風為之一新,群眾交口稱讚。但隨著轉作風的深入,部分幹部身上也出現了一些不可忽視的現象。(人民日報6月25日)
隨著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要求黨政機關轉變作風,從反四風、清退公用房、三公經費公開等一系列措施的開展,一些人覺得要求嚴了,“當官沒勁了”,在崗找不到感覺,幹事提不起精神;一些人抱著“只要不出事、寧願不做事”的心態,不收禮不吃請了,但該做的事也不做了;有的以差旅費報銷太嚴為由,該出差的不出了,該下鄉的不下了;甚至有的離開宴請吃喝,就不知道該怎麼工作了。這樣的現象,群眾感受最深,反映強烈。
什麼是公務員?通俗意義上來講,就是無私為群眾服務的政府工作人員。這也和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謀而合。作為政府辦事人員,因為姓“公”,就應該自進入“公家”這個門開始,為民辦事,為民謀利。為更多的群眾服務的初衷激勵著無數人進入政府部門,他們認真工作,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在為群眾謀福利的同時,實現著自己的人生價值。
當官不是“沒勁”,而是沒有正確的價值取向。那些“沒勁”的官員,太過於注重自身物質享受,只講回報,不講付出。有的甚至以身犯險,不講黨性,觸犯法律,想方設法的去滿足自身私利。到頭來也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為官之道,即作為官員,講究道德的修養,明確職責。工作中,與群眾相處中,多講付出,少説回報。
歌德説“一個人怎樣才能認識自己呢?絕不是通過思考,而是通過實踐。盡力去履行你的職責,那你就會立刻知道你的價值。”同樣,為官之道,即深入群眾,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自然會得到群眾的擁護,從群眾中獲取工作動力,實現人生價值,官自然是越當越有勁。(台灣網網友:雪毓涵)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