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市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實行“瘦身”後的高考加分政策,在奧數、科技、少數民族等傳統加分領域,既減項又縮分,甚至將奧賽獲獎者剔出加分名單。然而,在本輪“加分瘦身”調整中,部分省市取消的“品德加分”今年仍保留在北京高考加分項目當中,並且加分分數為20分最高分值。(5月28日北京青年報)
高考加分政策的“瘦身”對於學生、家長,乃至整個社會,無疑都是一大利好消息。對於富裕家庭的孩子來説,從此以後不用再被父母追趕在各類奧數班、寫作班、培訓班等輔導之路上;對於貧寒家庭的孩子來説,從此以後在高考面前與其他孩子處在了同一起跑線與同一門檻上;對於家長與整個社會來説,從此以後,高考摻入了更多公平公正的因子。
因此,將奧數、科技、少數民族等傳統加分項目縮分、減項,甚至將奧賽獲獎者也剔出高考加分名單,可以稱得上是一舉三贏,眾望所歸的利好消息。然而,就社會現實而言,“品德加分”項目確實有必要保留,並且委以20分的高分值。
何出此言呢?當地教育主管部門之所以在高考加分政策中對“品德加分”項目予以保留,並委以重分,最主要還是鋻於現實的考量。與八、九十年代淳樸的民俗民風相比,現代社會多了些許功利心與銅臭味,多了幾分冷漠和炎涼。比如,不久前,一位寧波女子摔倒路邊,呼救足足20多分鐘,卻無人上前施以援手,路人統統熟視無睹;雲南省普洱市的“伍公子”帶領社會勢力衝擊校園,與警方對抗,仍大呼“我爹是支隊長,你們打我的人都要死”……由此可見,對於高考加分政策中的“品德加分”這一項,確實有必要保留,甚至應該大肆鼓勵與推廣,而不能一去了之。畢竟,提升社會道德水準“從娃娃抓起”,可能才是王道。
然而,光有好政策還不夠,關鍵還得接地氣,具有可操作性。按照大多數人的看法,儘管“品德加分”這一項目被保留了,但廣受詬病的,還是品德加分的界定問題。據北京市教委官方微博表示,“品德加分”必須經過學生所在中學的推薦,市教委核準,市招生考試委員會批准“三大環節”。雖然環環相扣、層層把關,也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弄虛作假,騙取加分資格的怪象,但在實際操作層面上,卻難脫“不食人間煙火”之嫌。
據悉,北京市將“品德加分”項目定義為“思想政治品德突出”,説具體點,就是畢業生在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在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先進事跡,對社會産生了重大影響。但是細究起來,哪些事跡屬於先進典型範疇?怎樣才能視為産生了重大影響?令人遺憾的是,相關部門並沒有對此提出明確、唯一的界定標準。這一界定標準的缺失,讓“品德加分”項目施行起來舉步維艱,更是陷入了“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的尷尬境地。根據記者的查證,在去年和今年北京市高考加分公示名單中,無一人獲得20分品德加分,就是當地“品德加分”項目與現實脫節的有力證據。
實際上,“品德加分”政策,不失為從根源上提升社會道德水準的一計良策,不僅要對此原版保留,還要在各地大力加以推廣與鼓勵,但是有關部門在其操作層面上的語焉不詳和模棱兩可,無疑讓這計良策大打折扣。有關部門還得補齊“品德加分”項目操作上的短板,制定專業統一的認定程式,完善相應的客觀判斷依據。這樣,才能讓“品德加分”項目切實地為品德突出的考生加分,切實為提升社會道德水準加分。(台灣網網友:楊柳)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