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靈武,古稱靈州,有2200多年曆史。靈武種植棗樹年代久遠,準確記載有800多年曆史,《靈武市誌》考查有1300多年曆史。普查結果顯示:靈武市共有古樹名木23788棵,棗樹佔90%以上,其中百年以上古樹13886棵、50年至100年的保護樹9896棵。近年來,隨著城市和新農村建設,群眾自發將一些樹採伐,加上自然死亡的,實際存活的古樹與普查結果有一定差距。(4月28日《新消息報》10版)
儘管普查的數據和實際的數據有些出入,但是令人欣慰的是,當地對這些古樹名木的保護是做了不少事情的。他們不僅僅開始對這些古樹名木進行掛牌保護,還向市民傳授保護這些樹木的知識,讓大家都來關愛這些歷史的活化石。
每一個城市都有不少的古樹名木,每一個鄉間也都有這樣的古樹名木。相同的是古樹名木各地都有,不同的是關愛的程度不盡相同。這幾年隨著城市建設力度的加大,隨著城鄉一體的融合,隨著新村建設的闊步,很多地方在高樓大廈崛起的時候,也讓一些古樹名木倒下了。
有統計數據顯示,各地每年都有眾多古樹名木成為刀下亡魂。理由則是城市建設的需要,鄉村建設的需要。無可否認的是,城市建設、鄉村建設都是需要“不破不立”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需要多些對大自然的敬畏感,多些對古樹的珍惜感,多些對名木的融合感。
發展不是讓古樹名木成為刀下亡魂的必然代價。而事實上,我們看看我們的新城區裏,還有多少這樣的樹木?我們看看我們的新村裏還有多少這樣的樹木?可以説人為保護下來的寥寥無幾。大多數都已經進入墳墓裏。這實際上是城市建設的悲哀,更是保護意識的缺失。
古樹的倒下,原因是眾多的。大建設、大開發固然是其中的一個原因,而大樹進城也是一個主要的原因。而就是在大樹進城的過程裏,很多古樹名木也因為經不起長途跋涉,經不起人為折騰,而在異鄉的月光裏慢慢死去。
這需要我們對古樹名木加強保護。在開發新城的時候,這些樹木應該有安身之處。我們的規劃部門完全可以將其納入整體規劃,試問,一個嶄新的小區裏,能有幾棵百年的棗樹,能有幾棵歪脖子柳樹,不是一種生態之美嗎?我們更可以把連片的古樹林修建成城市的公園,這不比人造景觀美麗嗎?我們還要關死大樹進城的門,不能傷害了我們的生態環境。
有古樹的地方才是文化的,有古樹的地方才是生態的,有古樹的地方才是高檔的。在很多國外的城市裏,甚至有千年的樹林,人家在規劃的時候,就能在城市的現代空間裏,為這樣的樹木留下一方生存的天地。而這樣的地方帶給城市的是厚重,帶給市民的是幸福。
寧夏靈武有2200多年曆史,幸運的是這裡的古樹名木保存的還很好,美中不足的是,有些樹木因為城市建設,因為擁有者的主動砍伐死去了。但是,我們也同時看到了這個城市的擔當,他們正在開展一場拯救古樹名木的行動。
古樹名木是城市手心裏的寶,我們各地都應該無條件的進行保護,別等寶貝失去了,我們才知道珍貴!(台灣網網友:郭元鵬)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