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2給愛國主義教育的啟發

時間:2014-04-21 16:22   來源:台灣網

  4月18日,《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在第一季獲得巨大成功後開播,打開微信朋友圈更滿是《舌尖上的中國》的資訊,筆者也和大多數朋友一樣,滿懷期待守在電視機前。自央視開播以來,《舌尖上的中國》以震撼視覺的細膩畫面呈現大江南北的特色美食,刺激了人們的味蕾,更喚醒了人們的美食記憶,於是有人説,口水和淚水齊飛,有人説,才下舌頭,卻上心頭。

  看完這部充滿溫情的紀錄片,有人想起了小時候“媽媽的味道”,有人體會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昇華到了“愛國主義”的境界,還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輸出”的高度……一部作品為何能在不經意間獲得超越話題的巨大影響?很多網友甚至給出了“中國最佳愛國主義教育片”的評價。《舌尖上的中國》到底勝在何處?而對中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對中國傳統核心價值觀的推廣我們應該從中借鑒什麼?更值得我們思考。

  與普通的美食節目不同,在這幅《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腳步》所描繪的群生像裏,依舊沒有烹飪大師、美食專家,更沒有廚藝大賽,有的是為弟弟不顧危險爬上40多米高的樹木採蜂蜜的哥哥、為了兒女四處奔波的養蜂夫婦、貴州大山深處的留守兒童,一如第一季那樣有70多歲的黑龍江“魚把頭”,更有著外出打工的女兒,打拼多年後回到家鄉和母親一起學做最熟悉的泡菜;以及年夜飯全家團聚其樂融融包餃子的畫面,一個個普通家庭,讓人們看到大江南北的生活溫情。

  第二季比第一季著重放大了其中的人文情懷。透過一個個小切口,《舌尖上的中國》以美食為主線,投射出鄉愁與親情、城市化為農村帶來的影響、人與自然的和諧、傳統文化與民俗的保護等。這是一部平視但又高揚主旋律的作品。從開篇到結尾,通篇沒有“愛國”的字眼,但卻被網民譽為“最佳愛國主義教育片”。它能引起觀眾情感上的共鳴,在於讓觀眾用舌尖去感知、品味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形式上,它記錄的是人們一日三餐與之相伴的食物,展現的卻是隱含在其間的歷史文化和文化傳統,傳遞的是普通人發自內心的最樸素的情感;它傳遞的是一種滲透心靈深處的接地氣的文化,給人以文化上的自覺與自信。

  對當前的中國社會而言,增加對國家認同和凝聚力的傳統國民教育仍然非常重要,中國有獨特的歷史,近代又經歷了近百年嚴峻挑戰,急需凝聚歷史共識,讓國民對自己國家有深刻的認識,重建起大國公民應有的自信和自豪。時至今日,每一位老百姓都可以説出一連串被當做愛國主義教育題材的人和事,這些人和這些人的事跡構成了我們這些年的愛國主義教育。需要承認的是,儘管這些人的品德高尚,內心頑強,他們的事跡或輝煌或悲壯,但是愛國主義教育真正走進我們心裏的甚少。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儘管我們有燦爛的5000年文明,目前世界經濟總量全球第二,我們有兩彈,可以獨立完成載人航太,舉辦了有史以來最成功世博會和奧運會,可是作為國民我們很多人依然自卑或者説並不以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驕傲。

  抓住一個人的內心,要麼靠物質文化,要麼靠精神文化,歸根到底還是靠精神文化。如果問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好與不好,我想每個中國人應該都會説:“相比世界上的其他國家我們的傳統文化是非常好的。”確實,每個國人都清楚,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可是讓他們細講呢,估計每個人都會磕磕絆絆。我們都知道我們的文化還不錯,可是就是説不上來哪好……

  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如果這部記錄片以往常空洞宣揚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的腔調開講,而不是從美食背後的製作工藝和生産過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我想《舌尖上的中國》很難在我們的情感上引起共鳴。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説服別人。其實這部紀錄片給我們帶來的並不只是飲食,更多的是超越美食的思考。面世以來,不光網友喝彩,人民日報也發表評論,並給予極高的評價:“《舌尖上的中國》告訴我們,即便是‘愛國主義’的宏大主題,也可以充滿細節與溫情;即便是對外傳播中國形象,也應該展示普通中國人的喜怒哀樂。”

  國民教育並不是單向的灌輸過程,必須要避免陳舊的説教方式,應該將其發展為互動參與,允許探討,同時重視大眾文化的傳播作用。大眾文化對重塑80後、90後的國家認同感具有重要意義。這方面是我們要重點研究的對象,國民教育應採用輕鬆活潑的方式,既保持對中國社會核心價值觀念的堅定捍衛,又保持彈性,逐步適應年輕人的想像力、創造力,使國民教育更容易被年輕人接受。

  在我看來最棒的愛國主義宣傳片不是説我們有多少成功的奧運,世博、不是説我們的GDP坐火箭增長、更不是拍出讓人嫌棄的説教式影片……而是從小處抓住我們的心讓我們從日常的一點一滴愛上這個美麗的國家。何以感人?貴在真實。《舌尖上的中國》的成功是真誠態度,真實力量的成功。反觀當下許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場面……什麼都不缺,卻惟獨少了真實;什麼都盡心盡力,卻惟獨沒有真誠。《舌尖上的中國》洋溢著中國式的勤勞、溫馨、祥和和感動。絕對是一部愛國主義教育片的典範。(台灣網網友:高峰)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