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的基礎在縣級糧食主産區

時間:2013-12-20 16:50   來源:台灣網

  糧食安全上升為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要義是:“必須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産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糧,集中國內資源保重點,做到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堅持數量品質並重,更加注重農産品品質和食品安全,注重生産源頭治理和産銷全程監管。注重永續發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節水農業、迴圈農業。抓好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

  據此可以分析,糧食安全是國家層面的戰略,糧食生産要靠自己,適度進口作為補充,糧食剛性需求天天加大,解決三農,提高基層重農抓糧積極性,集中國內如同建三江糧食大後方的優勢資源,確保糧安,提振內需,糧食安全也是基礎;應對國際經濟不確定性,飯碗掌控自己手中,獨立自主,遊刃有餘是保證。

  三大主糧2012年凈進口總數為1900萬噸左右,今年前七個月的總數也已達1143.9萬噸。不僅如此,繼玉米在2011年進入“全面進口元年”後,中國亦有望於今年超越埃及,成為全球最大的小麥進口國。國家糧油資訊中心預測,小麥進口總量將達650萬噸。

  近日偶然翻到1996年的一個資料,《中國中長期糧食進口趨勢淺析》,文中描述,1995年國內凈進口糧食1985萬噸,佔世界貿易量的9.87%,成為當年僅次於日本的第二大糧食進口國。當時國內外研究機構預測中國2000年糧食進口,低數1500萬噸,中間數4000至5000萬噸,高數9000萬噸,中國專家共同看法是中國“糧食進口大國”的態勢21世紀初難以改變。

  不幸被專家言中,新世紀中國糧食進口直線上升,2011年大豆進口5200萬噸,2013年進口超過5400萬噸,加上三大主糧,進口從2011年的6000萬噸越到2012年超過7000萬噸。現在糧食進口已從80年代的品種調劑變為今天的必要補充,已從個別品種進口發展成全面進口,從進口幾億美元上升到200至300多億美元。

  境外個別媒體揣測中國糧食安全“紅線”鬆動,《人民日報》求證欄目記者專門進行了調查採訪,得出的結論是我們的飯碗端在自己手上,基本的結論是糧食既有進口,也有出口,進口不是為了滿足口糧需要,而是工業、飼料用糧等多樣化消費需求,增加進口還與利用國際糧價走低購進有關,沒有超過三大糧食品種配額一半的反駁言辭等等。

  姑且相信這樣的數字和求證,立足自給,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調劑也無可厚非,但是自80年代中期以來的玉米大量出口,適量進口加拿大或美國小麥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品種調劑,我國已從糧食進出口搖身變為糧食凈進口國,糧食進口量不可謂不大,近兩年每年5000至6000萬噸油料大豆進口就是一個明證(其實大豆應放在穀物類統計,實際糧食進口量還要大),僅此一項相當於在國外屯田4到5億畝,中國的糧食自給率逐年下降,2011年跌破90%,也是不爭的事實,數字驚人,令人反省和深思。

  不是危言聳聽,是觸目驚心,糧食的剛性需求與剛性制約因素成不可調和的矛盾。《參考消息》曾在2011年4月21日載,美國媒體報道,耕地遭侵佔威脅中國糧食安全,文章稱從1996年國家第一次土地詳查時到2008年,中國的耕地共減少833萬公頃。現在耕地已經減至1.2億公頃(18億畝)這一政府設定的“紅線”。

  大量的開發基建佔地擺在面前,所謂的佔補平衡,有些是補在山坡丘陵薄地,何談種糧或提高産量。大量的開發佔地且不説違背農民意願,最值得警惕警醒的是耕地良田遭受侵佔,大片糧田所謂的“黃土變成金”。一方面耕地的減少,另一方面糧食連續增産,似乎不對稱、不匹配,固然有單産的增加,但是科技投入增長有限度,這不由使人對糧食産量的真實性産生擔憂。

  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名譽會長白美清逢會必談,不無擔憂地説,當前不論是糧食主産區還是銷區,農民種糧積極性都不高,調出糧食的省區逐漸減少。地方政府事實上以“招商引資”為重中之重,佔用耕地搞建設,忽視農業和糧食的思想很普遍,“地方依賴中央,銷區依賴産區,居民依賴市場”的情緒在滋長。不少地方是“口號農業”,無序佔用耕地的現象並未停止。這些問題不解決,農業和糧食將會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

  實際上耕地減少和乾旱已經還以顏色,今後糧食生産的增長空間和難度異常大,而糧食的需求則呈剛性增長。“十二五”末,人口將達到13.9億,城鎮人口將佔一半以上。糧食的需求年年增加。産需、供求出現的缺口主要依靠挖庫存和進口來補充調節日益困難。原先三大主糧中稻穀偏緊,現在粳稻、優質小麥、玉米等均出現了偏緊的苗頭,糧食始終處於緊平衡狀態。

  從世界的糧情看,糧食産量在21億噸~22億噸之間已經徘徊了近十年。而世界人口由上世紀的65億,很快上升到目前的近70億,世界人口平均佔有糧食只有300公斤左右,國際糧食市場迴旋餘地有限,國內每年進口一千多億斤的大豆就是一個信號,值得反思。所以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國家的既定方針,立足國內解決吃飯問題。為確保糧食安全,要未雨綢繆,減少耕地和水資源枯竭的桎梏,不搞數字遊戲,“數字”糧食,核實核準糧食數字,為糧食宏觀調控提供準確科學的糧食産量基礎數字。

  堅持立足國內,自力更生,解決糧食問題的方針不能動搖,同時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可忽視,重點放在提高我國糧油自給率,提高對市場的調控力方面,著手搞好糧食最低收購價和種糧補貼的頂層設計,建立糧食主體功能區的特殊補償政策措施,解決誰種地,能種地,會種地的突出矛盾問題。

  最後兩句話,糧食安全不應陷入越往上越重視的怪圈,而是極力保護調動基層重農抓糧保安全的積極性,越往下越重視才對頭,不以GDP論英雄的時代來到了,工業反哺農業的時代哺來了。(台灣網網友:孫曉明)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