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沒有青春,只有故事

時間:2013-05-06 13:37   來源:台灣網

  走齣電影院,沒有感動,只因平淡。

  首映4650萬,2D華語片最快賣座紀錄;上映第三天5200萬,單日華語片票房紀錄;5月1日,票房過3億,5月4日票房破4億……一系列華麗麗的數字,簇擁著《致青春》被捧為“內地十年來最好的青春片”。

  青春,實話説,我沒有被這兩個字觸動到,我只看到兩個字,故事。

  人物的羅列,情節的堆砌,是電影帶來的直觀感受。沒有貫穿始終的視角,更像是走馬觀花的人生,主角配角爭相展現自己的青春,各自吸引觀眾的眼球,讓觀眾走入一個人生,又轉場到下一個人生。

  “千人一面不如一人千面”,電影不同於電視劇,電視劇重在講精彩的故事,電影卻被賦予了昇華的層次。短短三集電視劇的篇幅,關鍵不在於面面俱到,然而,電影中,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結局,這足矣拍成幾十集的電視劇了。在敘事方式上的不講主次,使故事情節慌張如流水般,捨棄了細節的刻畫和人性的探尋,蜻蜓點水的畫卷,致敬的是青春,還是故事。

  電影社會篇,慌張感更加淋漓盡致,人物的鋪陳導致了眾多不完整的人物和故事,曾毓和許開陽在一起,施潔苦追林靜,陳孝正的一釐米,趙世永無盡的背叛,背後的原因,觀眾迷惑、朦朧。缺乏人物性格的刻畫,只勾勒出一個空殼,看不到有血有肉的人,人物之間,亦缺乏緊密的社會關係,獨立而似一盤散沙。

  沒有脈絡,缺乏邏輯,就連女主角那首燃起青春熱血的《紅日》,都出現得無厘頭。女主角的“我不玩了”猶言在耳,激情過後,又陷入黎維娟的勢利和趙世永的背叛,震撼、熱血、憤怒,心理狀態該調至哪個檔,觀看中無所適從。跳躍的劇情使觀眾感情脈絡不斷處於轉換之中,一來一去,恐怕更多是依賴於小説的腦補來適應。

  感動最終來源於臺詞。“青春就是用來懷念的”,“我們都應該慚愧,我們都愛自己勝過愛愛情”……這才是青春,文字有著浸透人心脾的力量,給予人共鳴。我們在話語裏面追憶青春,祭奠即將逝去和已然逝去的青春。

  票房的成功不是偶然,卻證明不了這是一部好電影。票房的成功本質上是市場的成功,除了小説和趙薇本人的品牌效益之外,貼近生活,觸動心靈的主題才是票房大熱的關鍵。好電影呼喚的是人性,青春是所有人的,讓走進電影院懷念青春的觀眾,品嘗到青春的滋味,遠比講述青春的故事,要有意義得多。(台灣網網友 蔣沂含)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