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11點49分,央視在播出義大利文藝復興名家名作展報道時,將米開朗基羅著名雕像大衛阿波羅生殖器部位打開工賽克。對此,有網友認為打馬賽克不尊重藝術品,質疑“誰在遮誰的醜”。下午15點54分,央視復播該新聞時,大衛阿波羅身上的馬賽克已經被去除。(7月10日《東方衛報》)
國家博物館推出了義大利文藝復興名家名作展,神一樣的文藝復興大腕都到“齊”了。對於米開朗基羅著名雕像大衛阿波羅,央視選擇了在播出時于私處打開工賽克,於是網意洶湧,質疑媒體心中有鬼、不懂藝術,終於重播的時候馬賽克消失了。此事在輿情澎湃的網路淪為笑談。
這果真是一場笑談嗎?一者,視頻內容打開工賽克是新聞編輯的基本原則,只要編輯覺得可能影響受眾審美、有傷風化或對觀眾造成嚴重的負面情緒,就有選擇打碼的權力;二者,電視傳播受眾與博物館展覽的受眾完全是兩個概念,前者是普適的,後者是相對專業的,就譬如一些生殖健康展,在展廳當然無須任何遮羞布,但上了電視螢幕就顯然未必適合公開播出;三者,中午時分打碼的新聞在時隔三四個小時後就去掉馬賽克,熟悉電視新聞編輯的都知道,這是一個重新剪輯編輯、報播製作的過程,起碼説明節目對網路民意相當重視,這樣的反映速度與互動姿態,于嚴肅新聞節目而言,確有值得激賞之處。
眼下的糾結是:打開工賽克,藝術欣賞者不樂意,不打馬賽克,節目編導有失職之虞。説到底,還是因為電視電影缺乏起碼的分級制度所致。因此,一旦遇到大衛阿波羅的時候,保守或開放都各有各的道理。類似的糾結,並不鮮見。譬如一部叫做《軒轅劍》的電視劇,這幾天終於如期開播了,此前“禁播令”傳言鋪天蓋地,無論是炒作也好、誤傳也罷,若前置的分級審查制度健全,何來的“禁播風波”?往前看,今年4月份熱映的《泰坦尼克號》,幾秒裸戲引發的輿論喧囂,連美國導演卡梅倫都深陷其中……反思到最後,或輕或重的“審看權”備受自由裁量的拷問,而分級制度再次成為制度缺失的“陣痛”。
影視分級制度的缺失,直接導致馬賽克不知往哪兒打、刪戲的刀子不知往哪兒下,輕重不一、長短有別,最後的結果就是缺乏一個操作的“準星”。今年1月30日,博納影院宣佈將自行制定“觀影分級制度”。該制度將對一些血腥、暴力、“床戲”等內容電影進行分級,向老幼等各層次觀眾進行指導性建議。遺憾的是,個別影院的分級制度,雖然初衷良善,並不能扭轉審查中的集體尷尬。事實上,歐美早建立了電影電視的分級制度,隨著多元價值的碰撞與對壘、審美與道德標桿的動態演進,內容分級已成為文化傳播的大勢所趨。
分級制度才是最好的“馬賽克”。影視審查的程式正義有案可稽,才有內容傳播的目的正義可期。(台灣網網友 唐文)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