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人宣傳”喧囂下,社會價值底線何在

時間:2010-08-06 09:36   來源:台灣網

  近日,57歲的何大媽晨練時一頭栽進了荷花池,82歲的孫老伯奮不顧身跳入池中救人。大媽心存感激,打算登門道謝,卻被老伯要求找電視臺報社,宣傳一下他的行為。大媽的女兒得知此事,在網上發帖質疑老伯的救人目的,該帖引來網友熱議。(8月1日《京華時報》)

  對此事的態度,輿論既亢奮又糾結。“雷鋒式”信徒認為“做好事不留名”理應成為社會常態;而作為救人者的八旬老軍人,對當時情況下無數圍觀者的冷漠麻木痛心疾首,希望自己的事跡能夠通過媒體散發出去,不為出名,只為“教育一下旁觀的年輕人”。悲慼的是,這位老軍人卻忽略了一個前提:在這個“凡事皆炒作”的時代,任何本善的言行都有被貼上“炒作作秀”的標簽。

  無論如何,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落水大媽被救了上來,重新獲得了生命。理應對救人者表達感激,戲劇性的注腳只是八旬老軍人的事跡該否搬上媒體。救人者希望通過自己的事跡影響周圍更多的人,喚醒那些冷漠麻木的圍觀者;被救方認為此事搬上媒體不僅“洩露隱私”,而且“雷鋒做好事不留名”,老軍人更應不在例外。

  事件很複雜,輿論太喧囂。誰也沒有功夫去探求事件本身紛擾繁複的真相。可是,就是在這樣喧囂亢奮的爭辯中,社會價值底線卻很少被提及,猶如一朵羞答答的曇花,瞬間開放,轉眼即逝。

  我們亢奮,因為有太多理由論證此事的是是非非,我們糾結,只為自己是一個旁人卻難免有朝一日淪為“落水者”。從“彭宇案”到到“羅生門”,再到前幾天的“鑽戒門”,一起起的道義之舉被“偽道德主義者”異化。本該屬於這個社會的正義、真誠、善良、和平屢遭強暴和玷污。人們開始習慣不去撿拾大街上的失物,不去伸手攙扶陌生人,不去搭救落水者,“明哲保身”在現代社會成為生活法則的同時,社會底線價值卻一再被湮沒,被消弭。

  也許,我們正是習慣了這樣粗放的生存法則,“救人求宣傳”才顯得如此突兀和格格不入。有人説,老人的救人行為本身值得稱讚,但用不著媒體大肆宣揚。作為一個社會公民,作為社會的參與者和構築者,我不敢茍同這樣的觀點。事實已經證明,我們整個社會的價值系統正千瘡百孔,江河日下。無意再去譴責被救者的良心真空,只願這一次老人的救人行動喚起諸多圍觀者的“道義發現”,那些本該屬於這個社會的底線價值能夠得到輿論的尊重和理解。

  “蝴蝶一振翅,颶風瞬間起”。喧囂浮躁的輿論爭辯下,惟願這樣質樸善良的底線價值更多一些。(網友:李松林)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