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古村落就是保護文明的源頭

時間:2015-02-27 10:32   來源:中國青年報

  每逢長假,很多人在糾結要不要出門旅行。我是毫不猶豫選擇走的。今年春節,我去了一個好地方——水源頭村。

  水源頭村,位於廣西興安縣白石鄉,因湘江源頭在此而得名。此村村民是唐代名將秦叔寶後裔,故又稱“秦家大院”。唐末天祐年間,始祖秦德裕避戰亂,由山東移居而來,至今已有四十余代。村莊群山環抱,風光秀美,有明清古民居26棟30座,現存最早的,建於明洪武十八年。這個迷人的村子,以及深山裏的湘江源,即使在春節裏,也極少有人光顧。這兩處,我們雇的當地司機,不要説沒來過,連聽也沒聽説過。

  不遠千里去探訪一個村落,不僅因為這裡人少,而是出於自己對古村落、古建築的興趣。20多年來,我到過的古村落,應該有幾十個了吧,其中,有現在已名滿天下的,也有至今仍籍籍無名的。我也曾目睹好幾個古村落的變遷。大抵上,古村落的命運似乎只有兩個方向,要麼無人問津舊屋傾圮日漸破敗,要麼有人開發擁擠不堪俗不可耐。兩種結果都不好。但兩害相權取其輕,有人肯花錢來開發旅遊,總比眼睜睜看著老屋一間間倒掉強得多。畢竟,古村落和古民居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産。

  那麼,就沒有第三條路了嗎?且聽我來説説水源頭村的見聞。

  進村的第一印像是,房子雖舊,還算齊整,全無破敗之相,這就十分難得。每一位村民,對我們幾個不速之客,都笑臉相迎、有問必答,頗具古風。村裏貼滿大紅對聯,原以為,是過年貼的春聯,細一看,有不少是嫁娶壽誕時貼的喜聯。如那棟全村最古老的民居,貼的是“招親成佳偶,入贅結良緣”,原來,主人是招女婿呢,有意思吧?轉到另一家廳堂,正遇兩男子爬上梯子將一副長聯貼上柱子,仔細一看,原來這家孫子滿月,他們正用添丁聯覆蓋此前的婚慶聯,聯語生動古雅,筆跡端正蒼勁。喜聯墨跡未幹,我們見到了撰並書此聯的“高手”。意外的是,這位六十八歲的長者,只有小學文化,而且是個屠夫,剛剛主持宰殺了一頭肥豬。放下屠刀,濡墨運筆,如此高人,大概只有山鄉才有吧?更令人意外並欣喜的是,由政府出資,正將一棟明末古宅落架翻修,並將逐棟實施。當地政府有這樣的眼光和舉動,殊為難得。

  如果説,在上世紀80年代,保護古鎮、古村、古民居還有賴於阮儀三、陳志華等先生大聲疾呼的話,那麼今天,老房子是寶貝已成為常識;如果説,在二三十年前,我們因為缺乏資金只能眼睜睜看著老房子倒掉,那麼今天,越來越富裕的各級政府有義務去做好古村落、古民居的調查、測繪、維修工作。

  既保護好古村落的基本格局和古建築,又不把原住民遷走,讓村民們留在本鄉本土,在幾百年的老房子裏過上越來越舒適、越來越現代化的生活。這,應該是散落在華夏大地無數古村落的最好歸宿了吧?

  如何保護古村落,恐怕要放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背景下來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並非營造空中閣樓。這個“新”,也必須基於“舊”。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為:“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其中,關於鄉村文明,文件裏是這樣描述的:“逐漸樹立家庭和睦不拌嘴、孝敬老人不忤逆、崇尚科學不迷信、移風易俗不浪費等良好風尚”。除了“崇尚科學不迷信”,其餘的,不是傳統鄉村文明一直在提倡的嗎?從我前面簡單的描述看,中國的鄉土文化、鄉土文明,自有其迷人之處。鄉村文明之所以充滿魅力,是因為在鄉間,更多地保存著中華文明的血脈。

  從這個意義上説,保護好水源頭村這樣的古村落,也正是保護我們文明的源頭。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