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2014年柏林電影節上中國電影的搶眼度(三部華語片入圍主競賽單元,擒獲了一金二銀三隻“熊”),今年只有姜文的《一步之遙》入圍主競賽單元,獨苗難活,果然鎩羽而歸。因此留給中國媒體可以激活的話題乾涸得要命,至於柏林電影節上的另類發行趨勢、世界電影電視領域的空前融合、未來以起居室為電影主戰場的數字化爭奪、女性題材的異軍突起……等等衍生題材,咱也都插不上什麼嘴。從這個角度説,幸好有個姜文。
姜文與柏林電影節有緣,上世紀80年代末,他主演的《紅高粱》與《本命年》先後獲過金熊獎和銀熊獎。25年後,姜文首次以導演和主演雙重身份重返柏林,結果沒跨過最後那一步之遙,就剩下嗆嗆了。
看了幾個姜文在柏林接受採訪的視頻,覺得他是徹底不打算懂事和哄觀眾了。姜文説他調查過了,那些一輩子不懂事的人,跟一輩子小心謹慎的人最後的結果差不多;人生不在懂不懂事,他要怕得罪人影響票房,就當演員去了,還可以耍大牌,評論負面就玩失蹤。當導演姜文也是最大牌的導演,沒少耍。這種話也就他説,因為他是姜文,他把路走通了,店大欺客條條羅馬。智商、運氣、才氣尋常的孩子別聽他忽悠,智商不夠情商補是硬道理,做事就是做人乃全球護身符。
記者稍有鋒芒的提問,姜文都一鋤頭給撅八里地去了。比如記者問有德國觀眾説把周韻和舒淇搞混了,姜文回應,先不論那人智力是否正常,中國人還容易把外國人搞混呢。記者問有觀眾反饋《一步之遙》時間偏長,姜文説你採訪的都什麼人啊,大街上隨便一問不算哈,很多好電影是兩個小時以上的,他就喜歡好幾個小時的電影,喜歡非常規的東西,常規的誰不能做啊,沒興趣。也是,電影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會允許一些非常規的東西胡作非為。記者問,聽説《一步之遙》媒體場觀眾走了四成。姜文説,怎麼不説都走了啊,那多過癮啊,“我給你們想好了一個題目,叫《以為在中國不行,柏林就行了,柏林還是不行》”。記者問他票房不好心塞不?他説不心塞,因為都是他電影裏拍出來的情節,你沒看馬走日就是這樣(的下場)嗎?“我暗自竊喜得意的是,我已經把將要發生的事兒給拍進去了。對於創作者來説我太滿足了,因為你們沒有超過我在電影裏的預期。”記者問,你怎麼會這麼強大?姜文説:“我不強大,搞創作的人想表達的人都不強大。強大的人都淡定地呆著呢,什麼都不幹。”記者問他對綜藝電影之爭怎麼看?姜文説:“你讀這麼多書,不是為研究這點事的吧。中國電影品種不是太多了,是太少了。都掉進來,你讓耍錢的怎麼辦?”他梗著脖子有話不好好説的一串言論中,這句最中肯。貓有貓道狗有狗道,再來錢快,也不會人人都去拍《跑男》和《爸爸去哪兒》的。除了資本運作,這裡面還有一個資源割據的問題,沒什麼可爭的。
作為每年第一個亮相的世界級電影節,柏林電影節與法國戛納電影市場、洛杉磯的美國電影市場並稱為“世界三大影片交易市場”。這幾個重要的電影交易市場是業界人士為全球電影市場把脈的風向標。現在我們穿越大半個地球的孤獨視線,只能落到了姜文嘴中“都是一瞬間”的綜藝電影之爭上。 (黃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