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過《饑餓遊戲》系列電影,那麼很有可能不會對《分歧者》抱有更多幻想。原因很簡單,後者架構出來的情節擴展空間,明顯比前者小家子氣很多。雖説二者都是由原著改編而來,可僅就小説的藝術成色來看,《饑餓遊戲》無疑也比《分歧者》好上了不止幾個段位。
既然同樣走的是反烏托邦路線,就應該把關於烏托邦本身的虛幻意義,還有其中的殘酷意味展現得更多才對。恰好是在這個問題上,《分歧者》要比《饑餓遊戲》系列影片做得更好。比起《饑餓》主打溫情牌試圖混水摸魚的做法,《分歧者》明顯更高冷,一指頭就捅破了那層窗戶紙——骨肉分離能怎樣?兄妹各為其主又怎樣?每個長大的孩子都要有自己的人生路要走,在這件事上,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風向標,哪怕當眾上演上述殘酷戲碼,也命中註定必須如此。
至於説到電影主題,《分歧者》看似更荒誕不經,卻不屑于玩弄《大逃殺》式的殘酷對決遊戲,而是把鬥爭的焦點直接指向統治階層,以及各個不同階層間的互相傾軋、你死我活。這無疑是險棋,下好了可以步步為營進退自如,下不好就有滿盤皆輸的巨大風險。好在,影片雖沒展現出更多的新意,膽識也不夠大,但還是基本完成了任務,不夠知無不言,至少把話戳到了痛處上。
創意足夠,尖銳不足,但這並不妨礙《分歧者》贏得尊重。畢竟特效和表演也起到了加分的作用。影片的特效成分不多,尤其以展現測試過程中的幻覺為重。不難看出,導演在這裡吸收了來自包括《盜夢空間》在內的諸多優秀影片的養分,看著並不誇張,卻每每都有意味綿長的余韻留存。至於表演,擔綱主演的都屬影視圈裏的新人,但這樣的主題搭配劇情設置,剛好可以規避新面孔帶來的種種弊病,捧出個類似詹妮弗 勞倫斯一樣的新科影后,也未必就是不可能的事情。(王恩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