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産類型劇不能僅有形式

時間:2014-04-22 10:25   來源:京華時報

  最近有兩條關於國産類型劇的消息,一是《步步驚心》的續集《步步驚情》將要播出,二是《天天有喜》的第二部將要開機,兩部戲都曾是當年獲得高收視率、同時也是充滿爭議的神作。

  國産電視劇可分類型的少之又少,常常並不具備類型劇的個性化與人文深度,只是在題材與表現方式上比較討巧,佔了“類型”的形式。比如穿著古裝,説著現代臺詞,時不時冒出幾句流行語,是穿越劇的一大特點。《天天有喜》即是這樣的作品,狐狸與樵夫相愛,這在中國民間口頭文學中源遠流長,設定金蟾大王為大反派,也符合舊有善惡觀,據稱《天天有喜2》增加了編號為1-9的仙女,看樣子打算吃定神話傳説這盤菜了。

  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創作靈感,是件十分佔便宜的事情,作品的立意根正苗紅,現在的年輕觀眾雖是網際網路一代,但無論怎樣也擺脫不了教科書以及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影響,多少知道一點在農耕時代祖輩們嚇唬小孩子的口頭傳説。

  在傳播有效性和娛樂效果上,類型劇有天然優勢,但為何總被冠以“雷劇”稱呼甚至遭到輿論批評?細想下來可能是這些作品在將現代審美銜接于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出了問題,一方面是相對低齡的觀眾追捧,另一方面是成熟的觀眾口誅筆伐,這種分裂現象不只表現于電視劇,也表現在其他文藝作品。

  比如網路文學。這十年來遭到了各式各樣的圍剿,前些天還因涉黃剛被警告關停了一批網站。網路文學也是年輕人喜歡,精英不屑一顧,但網路文學不死,在於它牢牢掌控了群眾基礎,一方面在文化淵源上向古典名著如《山海經》《聊齋》靠攏,另一方面則聲稱是當下年輕人緩解工作生活壓力的必需品。來路與出口把控好後,網路文學就有了現實存在的意義,怎麼也死不了。

  國産類型劇的突圍之路可以從網路文學身上尋找經驗。但前提是,要真正尊重作為傳統文化一部分的民間文學,把真正有戲可做的精華拿出來進行改編,還要準確地了解當下年輕觀眾的內心渴求,不但娛樂他們,更要在娛樂之餘給他們一些具有實用價值的啟迪。實現這個目的,沒有別的捷徑可走,唯有在製作上有精緻路線。追求短期利益,不注重品牌培養,類型劇再怎麼搞也沒戲。 (韓浩月)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