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打了個“寒顫”?

時間:2013-04-15 14:43   來源:新京報

  作為香港電影的招牌之一的金像獎,在剛剛結束的頒獎典禮上,將最貴重和獎項最多的榮譽都授予了《寒戰》。這是一部過譽的電影嗎?為什麼香港如此鍾情于它?

  劉德華在2013年金像獎頒獎典禮上説,香港電影這一年做得真不錯。這一句底氣不足的話,如果剝掉其鼓勵和憧憬的含義,則更突顯了夢中人的無法自省。

  作為香港電影的招牌之一的金像獎,在剛剛結束的頒獎典禮上,將最貴重和獎項最多的榮譽都授予了《寒戰》。這部新人導演的電影當然稱得上耳目一新,作為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的九項大獎得主,也稱得上是實至名歸,但這一切並不能證明劉德華所説的“做得真不錯”,反而敗落和矯枉過正,以及過於迎合內地口味,都越來越顯露出來。

  張國立作為邀請嘉賓,在臺上抱怨典禮上的話他大多聽不懂,可以想像的是,金像獎如此遷就和迎合內地,在不遠的將來增添更多的普通話環節則是意料之中的。

  “港片”之港在於味道,並非一句都是“華語片”就能抵消影迷幾十年心中的烙印。當我們只能在過去裏尋找正宗的原味,那是不是可以看成我們對眼下味道的一種鄙夷和不滿?倘若未來金像獎也學金馬獎,甚至票房播報的單位都變成了人民幣,那是不是對於港片迷來説可以放棄對這個年度盛事的期待了?

  香港之樂對於很多內地人來説不應該僅僅是商業、金錢這些,而是撐起這些抽象概念的具體名詞,比如九龍塘、油麻地、化粧品、粵語白話、腸粉、鹹檸七、炒蟹……如果你還對港片寄予希望,那就應該保留住那一點點的差異,至少應該曉得,融合也是要有自己的東西。如果自己的固有傳統和本貌盡失,你還拿什麼來與人融合呢?

  而透過本屆金像獎觀察這種“融合之勢”並非子虛烏有,就連徐克在最近的採訪中似乎也願意放棄香港電影,他説不該叫“香港電影”,都是中國電影。風格和審美的獨立標簽撕去,香港電影的特色真的就無影無蹤了。

  香港電影的操盤手們當然比評論者更在乎市場和效果,他們的融合新潮、摒棄傳統和越來越內地化都是以商業為前提來考量的,如此説來倒是我們有點多餘操心了,難説在這樣抽離失重的狀態下,香港影人還會有超常的發揮。而這種期待之中的超常發揮,當然到時候仍可以看成提昇華語電影整體水準的“規定動作”。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