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獲獎對當代文學使命的啟示

時間:2012-10-15 10:58   來源:廣州日報

  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填補了中國文學史的一項空白。瑞典文學院常任秘書在宣佈名單時稱,莫言的作品“魔幻現實主義融合了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讓人聯想起著名作家福克納及馬爾克斯”。

  莫言獲獎,為西方打開了一扇了解中國文學的窗口。中國作為一個傳統文學大國,誕生過諸如屈原、曹雪芹、魯迅等文學巨匠。然而當下中國文壇卻鮮有影響深遠的文學作品。希望諾獎的“垂青”,不但能激發中國文壇的潛力,而且也能喚起國人重新關注中國文學。

  莫言獲獎對當代中國文學使命的啟示就是,文學要想具有生命力,文學作品的價值要想得到普遍的認同,就必須關注腳下的土地,關注當下的歷史,關注身邊的苦難。

  審視莫言的作品,也可以看出,他真正從社會底層出發,從民間鄉土出發,以形象、逼真的藝術手法還原了中國原生態的現實生活狀況。他被稱為“尋根文學”作家,滲透于其作品中的“懷鄉”、“怨鄉”的複雜情感,體現的正是對中國歷史與現實的強烈關懷和深刻挖掘,而這也是文學的使命所在——作家用自己的作品、思想,紀錄當下的生活世界。“像一部時代的紀錄片”,這是一個作品是否有生命力的關鍵所在。

  當然,作為文學作品,創新的藝術形式也不可或缺。然而,即便是創新,也不能離開傳統,如果不了解中國文學、不熟悉中國文化,那麼文學作品的創新也只能是緣木求魚。莫言的小説中,大膽積極地向小説外的文藝形式借鑒,也就是在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向“外部”學習,包括向影視、話劇和戲曲學習。既有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也有對外國文化的借鑒;既體現出民間特色,也有鮮明的現代性,文學作品才會變得可親、可愛,才會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因而,莫言獲諾獎在激勵中國文壇的同時,其更深層次的意義在於,啟示更多的作家深入底層生活、關注當下社會,紮根民族文化土壤,汲取歷史、現實養分,用作品記錄時代,用作品書寫歷史。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