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業不景氣,做評委吧

時間:2012-08-03 10:01   來源:中國網

  選秀節目辦了小十年,靠著形式創新和評委“表演”又火了一把,這是對觀眾娛樂心理進行十分精細地計算之後得到的回報。選秀節目辦成了融合連續劇、晚會等特點的娛樂節目,間或還能看到人性閃光或灰暗的一面,難怪觀眾會追捧。

  劉歡、楊坤、那英、庾澄慶是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的評委,高曉松、小柯、齊秦、薩頂頂、辛曉琪等是山東衛視《天籟之聲》的評委;另外還有數檔同類節目需要大量的評委,上述各位歌手、創作人不乏串臺者,東家的評委當完了去西家。

  有報道稱《中國好聲音》的評委費達2000萬,平均到每位評委身上有500萬。500萬雖不少,但不見得評委們拿得就輕鬆。比如《中國好聲音》裏的評委們,前兩期的興奮勁頭還可以理解,畢竟選手錶現還不錯,到了第三期之後,選手不給力,但評委們還得繼續嗨下去,看著有點累。

  當四位風格不盡相同的評委,在一個舞臺上保持同樣的狀態,展開“激烈”的競爭,這樣戲劇化的場面你愛不愛看?觀眾可能自己都不明白,以為自己是衝著選手去的,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在消費明星評委。《中國好聲音》自己都承認,節目能不能辦火,評委是關鍵,由此可以理解即便砸下重金也要邀請重量級評委了。

  選秀節目辦了小十年,靠著形式創新和評委“表演”又火了一把,這是對觀眾娛樂心理進行十分精細地計算之後得到的回報。選秀節目辦成了融合連續劇、晚會等特點的娛樂節目,間或還能看到人性閃光或灰暗的一面,難怪觀眾會追捧。但這類節目對觀眾的熱情消耗是壓榨性的,一旦不能為觀眾提供持續的新鮮感或捧出真正的好聲音,觀眾厭倦的速度會比厭倦《超級女聲》快多了。

  當評委讓觀眾發現了明星歌手的另一面,楊坤的口才原來那麼好,表演欲那麼強,劉歡老師原來也可以不那麼嚴肅,高曉松的精力如此旺盛,幾成評委專業戶。以評委為核心打造的選秀節目,如同一場高潮疊起的爆米花電影,有情節,有衝突,還有包袱不斷的臺詞。如若把評委抽走,諸多選秀節目立刻會軟塌塌地現出本來的面目。

  歌手當評委給人以“不務正業”的印象,所帶來的直接影響是,大夥都扎堆去電視臺報到了,誰來潛心寫歌、努力唱歌?不過,這倒也符合音樂界的低迷現狀。受盜版困擾,唱片業一蹶不振,對於已經成腕兒的歌手來説,到處走穴也是件沒面子的事。於是,對於選秀評委的高需求,為歌手提供了一個出路,既賺錢又能提高曝光率,兩全其美。只是,當選秀大幕落下,評委們回歸的時候,不知道是否會有曲終人散的落寞感。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