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文化藝術類展會,因為一項重磅策劃,變成了展示性文化的秀場。7月20日,在廣東佛山國際會議展覽中心,部分參展攤主不滿主辦方推出的“佛山首屆性文化節”搶走客源,除了阻止性文化表演外,還提出要撤場。(7月23日《南方日報》)
在這樣一個眼球效應時代,“性文化節”不時走進公眾的視線,刺激老百姓的神經。性文化節,説到底就是一種身體消費。與純粹的商品交易相比,身體消費從來都不在文化之外。因此,“性文化節”一方面回應著傳統的性別角色社會化對女性身體的呈現要求,另一方面又循序著社會資本的邏輯,將女性身體的審美價值和交換價值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事實上,佛山並非“吃螃蟹”的第一人;在此之前,廣州、深圳、鄭州等地也曾先後舉辦過性文化節。作為一種尚未被大多數民眾接受的亞文化,“性文化節”出現在傳統與現代的夾縫中,置身於公共與私人的模糊地帶裏,引發思想碰撞和觀點交鋒在所難免。這一次,由於性文化節“喧賓奪主”,引發了主辦機構與文博會參展商的摩擦,為公共話題又平添了一段故事。
在古代社會,身體一直是“不能説的秘密”;在現代社會,身體開始成為一種文化載體和商業符號。當人們漸漸沉迷于車展中的香車美女,當人們對影視作品中的親熱戲習以為常,當人們對足球寶貝趨之若鶩的時候,女性身體的功用被商業開發得淋漓盡致。
正如社會學家布迪厄所言,“文化製造了身體,它通常都是通過就餐禮儀、排便習慣和看似無足輕重的慣例、規則和實踐,把身體活動轉化為理所當然、習慣性的活動”。當鏡子和磅秤成為女性的“親密朋友”,當美容和減肥成為女性的時尚運動,身體消費的影子便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
人體彩繪也好,情趣內衣秀也罷,“大尺度”的表演風格,“重口味”的表達內容,性文化節將原本私密的身體置放于大庭廣眾之下,成為“眼球經濟”的原料。透過性文化表演區人頭攢動的身影,我們也可以從中發現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社會心態的變遷以及生活方式的革新。
應該承認,性文化節在宣傳人口與計劃生育政策、弘揚健康性文化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然而,作為一種“非主流”的亞文化,性文化節也要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主辦機構一方面要進行合理的統籌規劃,儘量避免不同性質的參展單位之間出現時間衝突和利益糾紛;另一方面要設置“準入”門檻,既在節目內容上“把關”,又要在觀眾身上“設限”,以規避對未成年人的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