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文化進校園更在於教會孩子生活

時間:2012-06-27 10:42   來源:光明網

  北京計劃全面啟動“中醫文化進校園”工作。下學期起,全市統一的中醫校本課程(小學版)將正式啟用,該課程老師將在本週報名遴選後接受中醫部門培訓。相關負責人表示,這項課程旨在普及中醫文化,非硬性規定,課程不進課表,不列為考試項目。(《京華時報》6月25日)

  中醫文化進校園,對傳承中國傳統的中醫文化,確實有積極的作用。但我以為,開設這樣一門全市統一的校本課程,在教會孩子生活方面的意義,其實遠大於普及中醫文化的意義。

  不可否認,時至今日,中醫仍是個缺乏統一認知和衡量標準的學科。由於過多地仰賴個體經驗和感受,中醫的一些診療手段和內容,現在還存在一定爭議。但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不論是在修身的醫療保健領域,還是在養性的文化養成方面,都有著不可輕視的作用。而且,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和越來越多人對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中醫也越來越受到現代人的青睞。

  不久前,甘肅省衛生廳網站上有關“打通任督二脈”的新聞,曾引來不少人對中醫學的誤解和質疑。這種態度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對北京啟動“中醫文化進校園”活動的認知。確實,如中醫這般博大精深的學科,該如何向基礎教育階段的孩子傳授,他們又會學到些什麼,這會不會流於一種形式主義的窠臼……這些疑惑都需要在中醫校本課程的傳授中,一一得到解答和釋疑。而在課程本身還未啟動的時候,我以為,輿論還是應該多一些建設性和聲音,少一點嘲諷和不信任的偏見。

  其實,在校本課程的開發上,這兩年不少地方都有自己的動作。拋開這一教育實踐的實際效果不談,推出這些課程的初衷還是非常值得讚賞的。但不論是推行這些課程的教育者,還是審視這些課程的旁觀者,對校本課程的實踐都有些誤解。一些學校容易把校本課程的開展當做一種“政績”的展示,而忽視了這其中最該得到重視的孩子的興趣和需;而旁觀者則習慣於功利地看待校本課程的教育效果,認為在教育評價體系未變的同時,一些課程的開展更像是增加了孩子的負擔。

  中醫文化進校園當然會引來一些爭議,但在爭議之前,我想教育者和評價者都該建立這樣一種共識,既教育的目的,應該不僅是教給孩子知識,更要教會孩子生活和做人。而中醫進校園的意義,就在於將生活和學習結合起來,教會孩子生活。從這一點上説,“非硬性規定,課程不進課表,不列為考試項目”這些設置,其實非常符合中醫這一校本課程開展中的特點。因為,中醫進校園的目的,應該是結合當下人們對健康和傳統文化的興趣需求,來培養孩子從小建立起正確的生活習慣和方式,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課程內容的設置上,應該少一些過於高深的知識傳授,而重點在於和孩子的日常生活結合,教會他們一些關於身體構造和健康調養方面的基本知識。

  在校本課程越來越受到重視的今天,學校開發校本課程或輿論評價這些課程,其實都應遵循這樣一個標準,即結合時代、地域特色,教會孩子正確的生活,熱愛生活。我所在的北斗溪鄉學校,雖然地處偏遠的農村,沒有這樣系統地編寫教材,但在課堂上,我們也進行了很多類似的課程設計。比如把孩子帶到田間山野,教他們辨認各種植物,或者做一些簡單的農活、採茶葉等等。應該説,校本課程只要是孩子們確切需要的,那就是好的。中醫文化進校園,如何能找準孩子們的需求點,讓課程內容深入孩子們的日常生活,或許才是得以實現普及中醫文化目的的最佳途徑。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