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經典,更要激發創造的決心
《泰坦尼克號》如此之火,以致14年後輕輕一個回航就可以在中國電影市場掀起驚天巨浪,除了因為經典影片本身散發的永恒之美,另一方面也是緣于內地電影文化的長期貧瘠,以至於大洋彼岸的卡梅隆翻一翻箱底我們都無法接招兒。
14年前,《泰坦尼克號》在中國萬人空巷的時候,曾有一些中國電影人不屑一顧,稱給他兩億五千萬美元他同樣也能創造銀幕奇跡。可14年後的今天,在熱錢涌動的影壇,中國電影人特別是一些站在金字塔尖的電影人已經不差錢,數億元人民幣的大製作在內地影壇漸成氣候;另一方面,現在中國在特技、硬體方面和美國已經同步,可是被3D後的《泰坦尼克號》這艘大船依舊在中國大銀幕上孤傲地航行著。
如果説1998年作為觀眾的我們“無片可看”有著很多客觀上的原因,但14年來,中國的電影市場早已今非昔比,2011年,全國城市影院銀幕總數已突破9200塊,總票房也超過130億元,躍升為全球第三大電影市場,可為什麼我們至今依然缺乏造就銀幕“大船”的能力?
有媒體統計,放眼今年2月到4月的內地票房榜單,《碟中諜4》、《異形戰場》等好萊塢大片的所向披靡,內地電影已經連續八周缺席票房榜冠軍,而隨著3D《泰坦尼克號》、《靈魂戰車2》的來臨,這種令人尷尬的局面無疑將會愈演愈烈。
在消費經典的同時,能否也激發我們創造經典的決心?當年日本電影界正是在觀看了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大鬧天宮》後痛定思痛,締造了強極一時的動漫帝國;韓國也是在香港電影的感召下,模倣混搭吸收,一手打造了世界影壇的“韓國現象”。而至今,我們仍然被捲土重來的《泰坦尼克號》糾結著。
技術過硬雖重要,情節動人則是決定性因素
2010年初,一部《阿凡達》把大銀幕的3D時代帶進中國,被強大視聽效果震撼過的中國電影人紛紛第一時間行動起來,用高科技武裝自己的作品。沒有最貴,只有更貴,一夜之間,各種打著3D旗號的電影爭相擠進影院,引發了業界一場場有關究竟誰是“山寨3D”的車輪口水戰,也用最短的時間迅速磨平了觀眾對於銀幕科技含量的好奇心,有的影片甚至來不及殺青就已經錯過了這趟時尚列車,糟糕的口碑讓更多影壇“技術派”的大作成為噩夢。
21世紀的大銀幕,沒有高科技是不能想像的,可是事實證明,僅僅為了高科技而高科技,沒有堅實的內容做支撐,炫目的鏡頭背後,這些影片的蒼白和矯情也是有目共睹。
對此,有專家分析,無論國産片還是進口片,歸根結底,若想吸引觀眾主動走進電影院,技術過硬固然重要,但情節動人則更是決定性因素。拿《泰坦尼克號》來説,面對巨大的災難、面對死亡威脅,人性中的光輝在片中反覆回閃,比如沉船上那膾炙人口的四人小樂隊,又比如那些坦然面對死亡的乘客,宏大敘事卻能以情動人,最終觸動的不僅僅是觀眾的眼睛和耳朵,而是大家內心最柔軟的部分。
3D技術不是萬能的,“它不能把壞電影變成好電影”,夢工廠創始人卡曾伯格前不久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曾坦言。
與其説《泰坦尼克號》是影壇一個不可複製的神話,倒不如説它是一個非常值得反覆剖析的案例。今天,它給中國電影人上的這一課雖説有些沉重,但是多年以後回過頭去,我們也許會由衷感慨,正是這部看似簡單的電影,告訴了我們“經典”兩個字的真正含義,告訴我們任何時候技術都是為內容服務的,在電影的創作上,永遠都不要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