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於《泰坦尼克號》“返航”

時間:2012-05-02 10:28   來源:中國青年報

  時隔14年後,《泰坦尼克號》3D版回歸,強勢得超出很多國人的想像。公映前,多個城市“零點檔”電影票就被搶購一空;公映後,這部換了3D新衣的“老大片”一個星期就賺回了當年3個月的票房!

  中國內地的電影市場管理者和眾多電影人恐怕應該想想,為什麼《泰坦尼克號》一個“返航”就能在中國電影市場掀起驚天巨浪?

  我以為,進口老片其實是在給中國電影人上課。不客氣地説,這堂課也算是挑戰。不過,真正能給國人帶來震動與清醒的,恐怕還是年初中美兩國就“允許更多的美國電影進入中國市場並提高美方分賬比例”達成的協議。這份協議的出臺不僅意味著中國觀眾可以看到更多的美國大片;也意味著中國電影在藝術品質與市場經營方面所必須應對的挑戰與考驗。難怪我的一些影視界朋友在得知此消息後,通電話中説的第一句就是,“狼”真的來了。

  那麼,好萊塢這只“狼”會“吃”掉我們什麼呢?

  從短期來看,它無疑將要“吃”掉一部分國産片原有的市場份額和利潤,這一口咬得當然會很痛。但還有一種痛是看不見的——這種痛,可以促使我們提高免疫力。換言之,來勢洶洶的進口片會無情地“吃掉”中國影視界風靡已久且盤根錯節的種種弊端;會“吃掉”投機取巧,自我欣賞,缺少創意,不求進取的懈怠庸懶之風;會“吃掉”那種自命清高,玩深刻卻遠離生活的自娛自樂之風;會“吃掉”那種一味追求形式的豪華,內容卻極為蒼白的揮霍之風;會“吃掉”那種靠製造假民俗、假歷史,或者靠翻拍歷史故事和截取古典名著片斷來冒充大片的投機之風。當然,對那些靠僥倖,靠所謂的明星陣容,靠吃老本,靠黑手操作市場,去套取某種“成功”桂冠的電影製作者和電影投機商來説,也同樣具有相當的殺傷作用。所以,這是一件幸事。

  那麼,當前中國電影人怎樣有效地應對進口大片的衝擊呢?筆者以為應該從兩個方面下工夫——

  首先,中國正在經歷著千百年未有之劇變,這種變化大到影響著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小到波及每個中國人的命運和每個中國家庭的生活軌跡。它帶來日新月異的驚喜,也帶來瞠目結舌的震撼。無數的悲歡離合、無盡的尋覓追求、無窮的人間活劇,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的電影藝術家能走出固有的小圈子小巢穴小情調,就能夠找到極其豐富的創作土壤和極其豐沛的情感源泉。

  其次,要努力學會用“國際語境”來表現民族文化。應對進口大片衝擊的最好辦法就是讓中國電影 “走出去”。只有走向世界的文化才是強勢文化,韓國、伊朗、印度電影能在國際影苑享有聲譽就是很好的實例。我這裡説的“國際化語境”是指能夠讓世界其他國家、地區、民族所能接受的表現手法、形式和敘事邏輯。如果説得更深一些,則是在“國際化語境”中普遍具有的、在人類進步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共有的人性追求、審美情趣與認知判斷。正是這些理念的存在才能使世界上不同民族種族國家和地區的人們産生廣泛的文化認同,也才可能有相互理解、相互溝通、相互學習與相互欣賞。這,就是筆者所指的“國際化語境”。

  我相信,只要積極地把中國傳統的民族文化元素與“國際化語境”加以結合融通,中國電影就能逆風起飛。 

編輯:于斯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