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歌聲飛起來

時間:2012-03-22 10:02   來源:人民日報

北京京源學校小學部六年級學生在歌聲中度過兒童節。新華社發

  不久前,我應邀赴香港擔任“亞洲國際聲樂節”合唱組比賽評委,對群眾合唱藝術的現狀和發展,感慨頗多。這一聲樂節由中國聲樂家協會、中國音樂基金會等單位聯合主辦,聘請內地、香港和新加坡的著名聲樂家、教育家、作曲家、指揮家擔任評委,因其權威性受到業內關注。

  進入本屆決賽的13支合唱團,來自全國各地,分為學生合唱團、機關幹部合唱團、老年合唱團等,他們對合唱的熱情和較佳的藝術表現,是近年來群眾合唱快速發展的縮影。

  舶自西方,紮根民間

  合唱,這一具有完整身歷聲式的四聲部群體音樂表現藝術,在歐洲已有近500年的歷史,進入中國也近百年。早在上世紀20年代,黃自、趙元任、李叔同等人帶回當時歐美日等國的合唱新作,讓合唱藝術之風吹進中國。其後,我國出現了賀綠汀、呂驥、孫慎、聶耳、冼星海等對中國音樂及合唱藝術有重大影響的音樂家。其中,《黃河大合唱》成為中國合唱藝術的里程碑。

  上世紀30年代,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使合唱藝術真正深入人心,合唱藝術在這一階段發揮了鼓舞人心的作用。新中國成立以後,合唱藝術進一步普及成為群眾演唱活動,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成為繼《黃河大合唱》之後,又一部中國合唱藝術的輝煌之作。上世紀60年代,在周恩來總理關懷下,《東方紅》集中了數十支專業以及大學、廠礦合唱團共3000余人,所演唱的一大批優秀合唱作品至今還被廣泛傳唱。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合唱藝術蓬勃發展,群眾合唱深深地紮根在祖國大地,人們把自己對美好生活的讚頌和嚮往都融入了歌聲中。尤其是在各種節日到來之際,群眾合唱更是城市與鄉鎮中亮麗的風景,少則幾十人、多則幾百人乃至上萬人的歌會此起彼伏。北京的“景山現象”就是典型代表。近年來,隨著電視媒體的發展,合唱藝術得到進一步普及。如中央電視臺推出“激情廣場”欄目就集中反映群眾的合唱藝術,對推動群眾合唱熱情起到了積極的作用。2011年,中國音協合唱聯盟和中央電視臺攜手合作,推出“歌聲與微笑”欄目,為喜愛合唱的人們搭建自我展示及藝術交流的平臺,贏得了全國合唱愛好者的真心擁躉。各類合唱節和賽事的舉辦,也積極推動了群眾與專業合唱藝術的發展,如“中國國際合唱節”、“中國合唱節”、“青歌賽合唱比賽”、“金鐘獎合唱比賽”等,標誌著中國合唱藝術的發展邁上了新臺階,為合唱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未來發展,需多元創新

  如今,隨著時代進步和藝術表現手法的多樣性發展,不少中外現代合唱音樂作品都加入了新的元素,而這種新的變化也正在被廣大的群眾合唱藝術所借鑒——可以説,在群眾心目中,合唱已由業餘的群眾歌咏活動過渡到真正的合唱藝術;群眾合唱藝術也因其多樣性、獨特性而啟發了專業合唱藝術。如蒙古族的“呼麥”就引發人們尋找那些蘊藏在民族音樂中的奇特元素。貴州侗族大歌展示出濃郁的民族特色,其天籟般的聲音、純凈的和聲、多變的節奏,豐富的肢體語言和新穎活潑的表演形式,無不給人耳目一新的驚喜。目前,許多歐美合唱團在探索“人聲試驗”性的合唱作品,把人聲發揮到極致:他們模擬大自然中一切音響,如鳥鳴、山風、海嘯、火車飛馳、飛機轟鳴等,這些合唱作品無歌詞、無調性,有著強烈的力度變化,其豐富的表現力令人驚嘆。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