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書店的不可取代性在哪?

時間:2012-03-20 11:04   來源:東方網

  最近,大眾書局開設的本市第一家“24小時書店”開張營業了,“是否經得住市場的考驗?”這也成為人們熱議的一個話題。

  24小時這個營業概念,在我們這一代人的印象中,始於星火日夜商店。1968年9月26日,地處西藏路、北京路、新閘路交界口的星火日夜商店突破了我國長期沿襲的商業作息制度,首創24小時通宵為民服務。由於商店堅持經營針頭線腦小商品和糖果糕餅之類的日常用品,餅乾、橄欖、巧克力可以一片片、一顆顆稱著買,送貨到府,問路指南,還備有夜間應急之用的保險絲、紅藥水、蠟燭、人丹等小商品,“星火”成為當時便民服務的一面旗幟。最近,上海電視臺也播出了有關星火日夜商店的紀錄片,當時,周恩來總理號召全國商業單位都要學習星火日夜商店便民服務的精神。

  提出24小時書店這個概念,也可以理解為是星火精神的在新時代的一種延續,而在內容服務上卻有著各自的不同特色,如何充分發揮書店24小時的作用,現在存在的問題還不少。比如説圖書的個性特點以及獨家性;還有“選書師”在閱讀指導方面體現出來的服務性,都是大有文章可做。“24小時書店”,不只是與其他書店在營業時間上的區別,更主要的是如何能夠真正成為讀者的良師益友,這一方面還是要多聽取讀者的意見。

  24小時書店意味著翻倍的人力成本。這一切對本已面臨困境的書店而言,是否會成為一份不可承受之重?上海最近剛剛出臺扶持實體書店的相關政策,其中500萬元用於定向支援各類實體書店,尤其是形成專業定位和品牌影響的民營實體書店。但是,輸血不如造血,如果無法為這盞文化之燈聽提供足夠的能源,亮起的這盞燈也會熄滅。

  “書是身邊的大學,讀書就是和老師交談”。“24小時書店”是否能成為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一道亮麗的人文風景?如果我們分析星火日夜商店經營的成功之道,其中就有許多舉一反三的經驗可以借鑒。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