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這部看起來充滿俗套的影片,卻成功運用了愛情片類型裏屢試不爽的套路。
雖然是幾經波折,雖然是不出所料地遭遇刪減,但這部影片最終還是得以進入了內地影院上映。某些媒體對於影片遭到“閹割”的揶揄都阻擋不了觀眾進入影院的熱情。畢竟“香港有史以來最賣座的華語電影”和“臺灣四天破億,最終票房過四億”的光環都使得這部影片産生了足夠的吸引力。重要的是,影片主打的“懷舊”元素對於每一個青春已逝的人都具有極強的殺傷力。
這是一個懷舊盛行的時代。如果懷舊真的是一種流行病,那麼對於青春的懷念就是一種傳染病。每個青春已逝的人都會在不經意的回首間看到自己年少純真的內心和情感的影子,往往還會沉迷其中。因此,這一部《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能夠創造一系列票房奇跡。
九把刀很聰明,也可以説,他諳熟人們的心理。故事帶有自傳性質,可是演員都是美女帥哥,基本上符合了每個人的心理預期,而陳妍希更是具有“共同女神”的特質;影片基本上摒棄了臺灣電影一貫的沉悶緩慢的文藝色彩,卻又保留了近些年最為盛行的小清新特點;影片敘述的是特定的幾個年輕人的青春故事,卻又保持了所有人青春情感中高度一致那方面,使得每個人都能在裏面找到自己的影子。重要的是,這部看起來充滿俗套的影片卻成功運用了愛情片類型裏屢試不爽的套路:合理地組織所有不那麼新鮮的故事素材,讓觀眾投入到一場戀愛中去。片中兩人分分合合的過程中始終讓觀眾保持一種好奇:他們到底能不能在一起?而這種懸念,成為了影片最大的推動力。
九把刀沒有選擇一個圓滿的結局。但這樣一個看似遺憾的結尾恰恰又是影片的高明之處:當年那些青澀的情感糾纏,又有幾個真正能終成正果?青春本身就是一個遺憾不斷的過程,而也恰恰是這些遺憾,藏在每個人的心底,等到回憶時才有所觸動。在些許遺憾之中,突然又來了一個“基情四射”的高潮,卻更使人有一種開懷大笑中流淚的衝動。
對於內地觀眾而言,這部影片的刪減與否其實也並不是那麼重要了,因為那些讓人感動的東西基本上都在。那些讓人感到熟悉的情節使得許多人在淚眼婆娑中在心底將自己的青春重新翻滾一遍,在一種失意和會意中尋找一份感動。此外,對於習慣了嚴格教育體制的內地觀眾而言,本片還具有某些特別意味——影片中對教育體制和教師的調侃和諷刺必然讓一些人得到共鳴。其實,這也是一種懷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