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老面孔”趙本山(資料圖)
最近一週,正在閉門苦修的央視龍年春晚話題不斷,以宋丹丹、郭達等為代表的“大腕拒上春晚”引來各方關注,而總導演哈文“能上春晚的演員都是德藝雙馨”的表態,又引出了“不上春晚的演員就不德藝雙馨”的弦外之音。
近些年,央視在春晚上花的功夫越來越多,可買賬的人卻越來越少。早些年,民間流行的“除夕三部曲”是“年夜飯、放鞭炮、看春晚”,現在則變成了“年夜飯、放鞭炮、怨春晚”。按照慣例,每年春晚結束,央視都會出具一份收視率調查報告,用以佐證其“春晚市場”的龍頭地位,最近一期的調查結果顯示,“有93.88%的家庭在除夕夜收看了2011年央視春晚”。這個結果是否權威有待驗證,但央視的調查報告忽略了一個關鍵問題:全國九成多的觀眾究竟是叫好的多,還是不買賬的多。
央視春晚剛剛“三十而立”,可面相談吐卻已是老氣橫秋,説白了就是“老三樣”:老套路、老編排、老面孔。今年哈文領銜的龍年春晚主創團隊也沒少花心思,他們“三板斧”的招數一開始也算新鮮:團隊成員主打“80後”、有獎徵集民間笑料、取消“最喜愛節目”評選……但説到演員陣容,哈導一句“上過春晚的藝術家我們都會邀請”很快讓人泄了氣──30年了,依舊是換湯不換藥。
這些年,“開門辦春晚”、“創新辦春晚”之類的口號,觀眾已經聽到耳朵生繭。春晚創新就像徒步穿越雷區,一步趟不準,就可能遭到億萬觀眾的狂轟濫炸。對此,我很能理解春晚導演們的內心考量:主推新人風險太大,一著不慎很可能滿盤皆輸;請老將壓陣,雖然好不到什麼程度,但至少能保證不會太爛。
時代在變,觀眾主體和審美情趣也在悄然變化。一些春晚老面孔的表演風格、搞笑套路、肢體動作已固化成“標本”,無法再像十幾年前一樣贏得觀眾的共鳴,唯一的優勢只剩下“臉熟能詳”。與其安排他們象徵性地出場,還不如多給新鮮面孔一點機會,為央視春晚未來的30年培養“下一個趙本山”、“下一個馮鞏”。
上不上春晚應該是雙向選擇,你情我願,有能者居之。“壓力太大”的宋丹丹可以婉拒春晚,而導演組也應該對一些“臉熟”到讓人審美疲勞的明星勇敢地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