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時代如何“接地氣”“捉活魚”

時間:2011-09-13 14:22   來源:人民網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正在全國新聞戰線如火如荼進行中。人民網一位網友向我們提出了期望:下得去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能夠轉變作風,改進文風,用群眾的視覺去觀察問題、用群眾的語言去描述生活,讓自己的筆下多一些泥土的芬芳、多一些充滿生命力的“活魚”。

  網友提出的“抓活魚”的要求其實並不是很難,但如今,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秀才不出門,同樣報道天下事”的時代,對於一部分已經習慣成自然地當起網路“圍觀客”的媒體人來説,這要求,挺難。“翻山越嶺、走村串戶”的優良傳統在一些地方被淡化了,“貴族氣”、“脂粉氣”、“市儈氣”濃厚的報道時不時冒出來湊熱鬧,“一等記者炒股票,二等記者拉廣告,三等記者會上泡,四等記者傻寫稿……”順口溜的流傳,等等,這些都是難以接上“地氣”、捉到“活魚”的大障礙。

  深刻的反思有助於更好地實踐“走、轉、改”。網際網路時代,到底該如何”“接地氣”、“捉活魚”?網友的感慨當對我們有所啟發:看微博覺得社會矛盾激化到已無可救藥,去菜場兜一圈又發現生活還得繼續,改革還得再進行一百年。可見,如何準確把握當今的社會心理和社會矛盾,把握社會輿論和利益博弈的對抗性與共生性,把握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方位,考驗著我們每一個新聞工作者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把大局裝在心中,“走出網際網路,深入生活中”,喚醒公信力之魂,真實性之魂,鮮活性之魂,是我們此番必須要實現的目標。跳出網路看中國,回到網路更好地報道中國,是對我們新媒體從業者提出的深層次要求。

  網路時代“接地氣”需要我們坦誠、直率而不浮于表面。攝影界有句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做媒體同樣如此:如果你報道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扎得不夠深。只有真正走進廣闊的田野、紛繁的社區、喧囂的菜場、偏遠的山村,走進百姓的生活看中國,從每一個普通人的切身感受進行情感投射,方能打動人們的內心;只有站穩群眾立場、貼近群眾需求,積極回應百姓關切,從普通人的故事出發,折射一個全局性的社會問題,方能令人信服。這是那些只會坐在電腦前依靠“小道消息”編“新聞”的編輯記者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

  網路時代“接地氣”需要我們銳利、深入而不止于片面。新加坡記者韓咏紅在聯合早報網,這樣描述在華4年的生活體驗:“也是在這混亂中,我越來越看到中國的美。那不是‘既成’之美,而是社會在亂中求序,在擁擠中尋找空間,在道德失序中力保心靈裏的一點良善,在越來越陌生又難以理解的世界面前試圖維護少數基本價值,這種種努力之美。”一位外國記者眼中的“種種努力之美”告訴我們,敢於直面現實問題,敢於觸摸“深水區裏的堅石”,深度分析問題産生的原因,彰顯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和勇氣、膽識;把握正確方向,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引導人們正確認識、共同破解熱點難點,凝聚發展的信心和力量,這是 “跳出網路看中國”所要努方的向標。

  網路時代“接地氣”需要我們開闊、靈活而不囿于頑念。一方面,新聞工作者要善用中國嶄新的實踐創造的新道理、新論述,善用中國發展變化的客觀事實和黨的理論創新成果,用新的理論語言,解釋説明繁雜的社會現象和問題;另一方面,更要善用群眾喜愛的接受形式闡釋理論觀點,架起溝通的橋梁,以清新文風和創新的表達推動大眾化傳播,形成“感性政治傳播”和“理性政治傳播”的互濟,作品才能多一些泥土的芬芳、多一些充滿生命力的“活魚”。網際網路時代新聞工作者尤其要有“感性政治傳播”與“理性政治傳播”互濟的傳播智慧。

  柴靜曾經慚愧,一個外國友人從老百姓生活的種種細節中,看到了她熟視無睹的一個中國。當我們糾纏于網際網路上眼花繚亂“神馬體”,浮雲一般飄來飄去的“網路紅人”,迷失于著“羨慕、嫉妒、恨”的社會情緒,似是而非的“小道消息”,孰不知,火熱現實生活正在發生深刻而“美麗”的變化,正在呼喚著我們“跳出”去發現他們,抓到“活魚”,與更多人的分享一個客觀全面真實的中國。跳出網路看中國,親,你準備好了嗎?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