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書店,書架上長長一溜的名人傳記煞是壯觀,仿佛一位位名人在現身説法之後,用慈祥、信任、激勵的目光注視著你,告訴你:這個世界就是如此奇妙,一個人小的時候是“醜小鴨”,長大後照樣可以變為“白天鵝”。
名人傳記想要傳遞給我們的,恰恰正是我們很多讀者內心渴望的,也於是,常常看到一些讀者手捧此類書籍讀得津津有味。不排除他們中有些人讀過之後全盤聽信,繼而抱定夢想身體力行。
不過,在此,還是有必要善意提醒一句:對於名人傳記中記述的成功故事最好還是以批判眼光來讀,否則的話,“盡信書不如無書”,帶來的很可能會是理想受挫、成長受阻。
舉例來説,許多人都熟知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在孩提時不夠聰明的“故事”,殊不知,愛因斯坦在上小學時學習成績優異,而不是後來認為的劣等生,他12歲就開始自學微積分了。比爾。蓋茨的傳記中,或許會告訴你他從名牌大學輟學,沒有很高的學歷,但不會告訴你他父母是IBM董事,是他們給兒子促成第一單大生意。同樣,巴菲特的書只會告訴你他8歲就知道去參觀紐交所,但不會告訴你是他國會議員的父親帶他去的,由高盛董事接待的……
為了迎合讀者的閱讀期冀,取得預期市場銷售業績,現在,不少的名人傳記已經被精心包裝過。這樣的傳記中,很多重要事實並不會原汁原味地呈現出來,那些可能對讀者構成打擊的因素被隱去了,而類似于“心靈雞湯”、能夠激起讀者熱望的東西則被誇大,展現得淋漓盡致。如此一來,名人傳記的確具有了很強的“可讀性”,名人頭頂的光環也確實因此而愈加耀眼。不過,這樣的名人傳記最容易引起讀者的誤讀,最容易將讀者的思想與行為引入不切實際的歧路。
不管怎麼説,不可否認,許多名人成功的經驗值得廣大讀者汲取。作為讀者,我們當然希望讀到更多以嚴肅負責的態度撰寫、出版的優秀名人傳記,從而能夠客觀、全面地審視名人,在名人與自我之間找尋到最佳對接點,但在目前,面對圖書市場上名人傳記品質良莠不齊狀況,讀者也只能是擦亮眼睛,選擇性閱讀、選擇性吸收。
所謂“選擇性閱讀”,就是指儘量選擇那些口碑好的知名學者、作家寫作的名人傳記來讀,儘量選擇那些正規、傳統的出版社出版的名人傳記來讀;同時,為了增強讀者自身的辨析力,對於自己感興趣的名人經歷,讀者不妨盡可能地廣泛涉獵相關內容,如此“貨比三家”之後,自然有助於避免對於名人成功經歷形成“盲人摸象”的片面印象。所謂“選擇性吸收”,則無外乎指讀者閱讀時要時刻注意保持獨立思考狀態,善於在名人成功經歷中找準那些對自身進步有益、自己通過努力能夠實現的舉措,來較好地融入于自己工作生活的點滴努力。
在此,還想順便提這麼一個事實,英國康橋大學對從本校畢業的曾獲諾貝爾獎的專家進行過調研,結果顯示:他們並非天才,中學時代學習勤奮努力,順利考上康橋;大學時代大多也是埋頭學業,成績優異;工作後仍是兢兢業業。有鋻於此,閱讀名人傳記首先還是得保持平常心態,得保持自己理性的判斷,不要太相信聰明,也別輕信取巧和走捷徑,倒是勤奮、毅力等“大道理”任何時候都經得起實踐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