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書香能致遠

時間:2011-08-18 13:46   來源:人民日報

  炎炎夏日,恰是閉門讀書天。8月17日在上海開幕的“上海書展”打破了地域性限制,首次升格為國家級,書展取了個好名字:“書香中國”。這給本週發生在上海盛夏的閱讀活動,平添一絲深長的意味——對於一個有五千年文明史、幾乎人人都會讀唐詩的民族而言,書香是否能夠歷久彌新、浸潤國人心靈呢?立意倡導並推動全民閱讀的努力,能否收到實效呢?

  人民日報曾經公佈過關於國人閱讀的一組數字,頗觸目驚心:1990年,扣除教材、教輔,我國每人平均圖書消費量為5.2冊,2009年這一數字為5.6冊。20年過去了,經濟上飛速發展的中國,每人平均購書量只增加了不到半本。考慮到圖書館閱讀還很不普及,這個20年徘徊不前的數字就顯得格外刺眼。

  在以課業負擔重聞名的中國,孩子們也鮮有自由閱讀的時間和精力。一項針對中美兒童的閱讀調查稱,中國兒童能夠獨立閱讀的年齡,比美國兒童晚了4年,閱讀量僅及美國兒童的1/6。功利性閱讀,正在影響著孩子們的閱讀品位,甚至造成他們對讀書的反感。

  不過,好消息也不是沒有。不久前發佈的“第八次全體國民閱讀調查”表明,儘管電子化閱讀在急速發展,仍有63.8%的網民更傾向於“拿一本紙質圖書閱讀”,這或者表明國民對傳統閱讀生活仍然心存期待。

  在網路時代,要為圖書閱讀爭取目光越來越挑剔、時間越來越寶貴的讀者,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般而言,書展是一種商業活動,對接出版商與銷售商、簽署眾多合同,也就算是成功的書展了,吸引些讀者、作者簽售賣掉點書,只是書展烘托氣氛的事兒。有意思的是,本年度上海書展卻鄭重展示出讀者本位的傾向,推出一系列面向普通讀者的活動,諸如同時開始的上海國際文學周活動、名家新作講壇、以“全民終身學習”為主題的長三角地區公眾講座論壇、“讀點經典”現場誦讀會,等等。為了讓市民能充分享受上海書展的文化盛宴,書展還以各種形式辦進區縣、街道甚至社區,並向各區縣的殘障人士、低保戶、外來務工人員及子女等困難群體發放了兩萬餘張免費入場券……

  這樣的一些努力,不僅僅是提高書展的層次,也不單是在為圖書爭取讀者,更是在為非功利化閱讀培養讀者、培育市場。通過書展的平臺,溫和地、循循善誘地放大那些知識分子尋找讀者、尋求知音的聲音,進行文化推廣、文化交流,才是一個成功書展的新標桿,也是切實推行書香中國的良好開端。

  急速發展的中國,正努力走向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中國,很需要書香來夯實文化根基。我們不但嚮往經濟強國,更嚮往文化強國。要以新的理念認識文化的地位作用,以新的思路謀劃文化改革發展,推動書香中國,開展全民閱讀,傳承文化薪火,不但是操作性很強的文化積累的破題路徑之一,也是當代出版人在中華文明復興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必須承擔的歷史責任。

  打造書香中國,此其時也。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