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網友曝光“中華脊梁”頒獎盛典活動主辦方要求參會者交納9800元。主辦方中國經濟報刊協會和中國紀實文學研究會均表示,活動文件係偽造,而活動承辦方、北京國發中科資訊技術研究院也稱,文件是一個臨時工偽造的,且該臨時工已于5月份辭職。(7月19日《新京報》)
網友説得真好,“臨時工:中華脊梁”。城管打人,臨時工幹的;意外大火,臨時工違章操作……臨時工真是無所不能,頂天立地的“中華脊梁”。可惜,臨時工怕是交不起,也不願意交9800元參與這個獎項的評選。不過,需要人頂包的時候,不給錢倒給錢也願意找臨時工。想要追問一句,為什麼有臨時工,而且還這麼多呢?
扯遠了,臨時工的説辭,顯然沒有説服力,對於危機公關完全是負面影響。實在搞不懂,在主辦單位的邏輯裏,難道臨時工真能幫他們頂住輿論壓力?如果事情這麼容易解決,何至於鬧到今天的地步。其實説起來,評獎不是什麼新鮮事。隨便翻一本“不三不四、不入流”的雜誌、報刊,我想讀者明白是哪些報刊,一年到頭評選搞個沒完沒了;還有一些機構、組織,不是搞高額收費會議論壇,就是搞行業評比。無一例外,這些活動都是要錢的。
對於獎項,社會有需求,但是要錢的話,誰都不是傻子。為什麼中國經濟報刊協會和中國紀實文學研究會可以搞一個“中華脊梁”?這就是問題的癥結所在,因為這些協會、研究會大多挂在相應的權力部門下面,或者總能想辦法扯上千絲萬縷的聯繫。權力就是財富,作為權力機構的寄生蟲,招搖撞騙實在不難。
如果不信,可以看看兩家主辦單位的自我介紹:中國紀實文學研究會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國作家協會批准登記的全國性紀實文學一級學術團體,是海內外紀實文學工作者的聯繫中心;中國經濟報刊協會于1987年籌備成立,是國務院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主管,民政部批准註冊的全國性社團。這樣的派頭搞個獎,讓人來花錢買單,有什麼值得奇怪了。願意掏錢的主大有人在,倪萍不掏別人也掏。
倪萍就像郭美美,誰讓她遇上了李承鵬。兩個都是名人,這架一掐上,“中華脊梁”背後的醜陋全部暴露無遺。所以,臨時工自然是扛不起“中華脊梁”這面大旗,誰在扛查誰?有理由也必須追查,“中華脊梁”以及更多寄生於權力之下的經濟活動、權力尋租。如果事情就這樣過去,“中華脊梁”不搞了、不收錢了,明年還可以搞個“中國脊梁”繼續撈錢;就算這兩家主辦單位暫時老實不搞類似事情,還有數以千萬計類似的權力寄生之下的偽社會組織,繼續憑藉權力牟利。
説起來“中華脊梁”被曝光,頗具意義。倪萍的名人效應,讓類似權力經濟學的潛規則暴露出來。可事實上,被揭露的權力經濟學樣本,已經很多很多,最終都不了了之。該發財的亞權力機構還在發財,願意掏錢的人絡繹不絕。這實在是悲哀,也預示著下一次相似事情的曝光為時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