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浙江烏鎮登場的首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引發兩岸輿論共同關注;島內的“九合一”選舉進入最後盤整階段,臺媒呼籲經濟選民站出來;臺灣高校將現關門潮,引發社會關注。
兩岸關注首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
首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21日在浙江烏鎮落下帷幕。面對新媒體的全面衝擊,“整合新聞媒體資源,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已經成為很多傳統媒體的當務之急。對此,叫好者有之,唱衰者亦不在少數,熱火程度引發兩岸共同關注。
臺灣《中國時報》評論説,網路普遍應用以來,人類世界備受這場科技革命影響,新媒體重塑了社會輿論生態,重建了公眾參與方式,徹底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專業壁壘”,消融了媒介之間、地域之間、人群之間的邊界。面對公眾表達慾望的空前釋放和網路上魚龍混雜的碎片化資訊,只有以開放自信的心態科學理性地面對,才能更加及時準確把握社情民意,有針對性地做好新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宣傳工作。
臺灣《旺報》提出,新聞媒體至今,確實已經算是個“老怪獸”了!與無數其他産業領域相比,過去實屬前衛先進的媒體,如今在臺灣毫無鮮明進化的驅力。但媒體的“價值沒落”卻是日以繼夜,清晰真實。臺灣人口老化與銳減的問題,今後也將影響媒體的閱眾結構。“媒體轉型”並不容易,臺灣的産業落後也不只是媒體而已。國際上媒體新模式帶來的是曙光或危機,媒體經營者自當慎思放遠。
《人民日報海外版》17日發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教授的評論説,網際網路思維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我們給別人的機會越多,我們得到的機會越多。網際網路所構造的經濟形態必定會走出規模經濟的單一模式,未來我們的媒介産業必然將在範圍經濟、分享經濟、整合經濟方面創造出更多的價值實現的新路徑。而這一切便是我們傳統媒介新的市場和新的希望之所在。
選舉呼籲經濟選民
臺灣“九合一”選舉即將投票,雖然只是島內的一次地方性選舉,意涵及影響卻非常深遠,島內輿論呼籲經濟選民站出來,作出明智的決擇。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23日指出,截至目前為止,此次選舉充滿了口水戰、烏賊戰、抹紅、抹黑戰,卻較少理性的政策辯論。民主選舉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選舉出最適合的人選,領導臺灣向前發展並提供人民完善的服務,讓人民能夠安居樂業。所以,選出能夠振興經濟、提升人民生活水準的候選人才是這此選舉的主軸,絕對不是以出身來論定,更不是在比哪一個候選人比較不爛。可惜的是,反對黨依舊意識形態作祟,使得兩岸關係健康正常地發展受到影響,連帶使得臺灣對外經濟合作受到衝擊。希望選民們擦亮眼睛,不會被負面選舉技倆蒙蔽,選出真正能振興臺灣經濟,讓人民安居樂業的候選人。
臺灣《中國時報》22日社論指出,臺當局提醒陸韓自由貿易協定(FTA)對臺灣經濟的衝擊,民進黨及綠營媒體卻指控政府選舉打恐嚇牌。這是太麻木不仁,社會應該正視其影響,不要成為“溫水煮的青蛙”。貿易自由化是大勢所趨,當韓國及全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都往簽自由貿易協定的方向賓士,臺灣根本沒有本事故步自封或反其道而行。臺灣要發展,人民要加薪,年輕人要有機會,關心臺灣經濟發展的選民應該站出來,在選舉發揮關鍵的作用。
臺媒反思高校發展狀況
臺灣“教育部長”吳思華表示,計劃5年內把現有的162所大學減少到100所以內,最快後年開始輔導大學轉型或退場。如果實現,5年內撤並1/3高校,臺灣高校將現關門潮,此舉再次引發輿論對臺灣高校發展狀況的關注。
《人民日報海外版》19日指出,臺灣高校多,生存不易,主要是缺生源,生育率下降、少子化連帶影響學校招不到足夠學生;經費不足,更讓不少臺灣高校陷入苦撐。上大學的人越來越多,可是臺灣卻鬧起了“人才荒”。門檻低拉低了人才素質,已經是臺灣社會討論多時的話題。這個時候,很多臺灣高校把目光投向了對岸。吸引大陸的生源來讀書,成為臺灣教育界的普遍期待,但正如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所長張五嶽所説:“三限六不”會影響頂尖學生來臺意願,也救不了辦學不佳的學校;大陸現在也面對就業困難等問題,如果不能有助陸生解決就業問題,未來兩三年會影響陸生來臺意願。如此,臺灣高校一本經濟賬,還是難以盤算下去。
臺灣《立報》19日社論説:臺灣教改20年來,大學由29所擴增到162所,研究所也快速增加,於是有人説碩、博士生滿街走,今年初一名博士生在臺東老家賣雞排,還被輿論批評,如果只做這樣沒有學術性的行業,何必要念大學還辛苦拿到博士學位?學歷之所以貶值,其實是反映就業市場的低迷,高學歷的高失業率,最大的表徵就是學用不能合一。平心而論,臺灣教育當局並不是沒有看到問題所在,可惜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大家都批評,現今大學生素質如同高中生般,但這又是誰釀成的惡果?教改如果只落得學歷貶值的定位,這樣的教改就只能用“慚愧”二字來面對民眾。(台灣網 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