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陸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王郁琦將於本月11月正式訪問中國大陸,將與大陸國臺辦主任張志軍會晤。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8日發表社評文章説,此行隱含的政治及歷史意義當然不可小覷,畢竟這是臺灣主管兩岸事務負責人首次踏上對岸土地,更是兩岸分開超過一甲子之後的首度官方正式接觸。
社評説,如果説這是兩岸關係邁向協商制度化的關鍵一步,絕不為過,也代表馬英九5年多來推動兩岸關係正常化的努力,終究能開花結果。王主委能踏上中國大陸就證明了國民黨兩岸政策的成功。
眾所皆知,大多數臺灣民眾皆肯定馬當局改善兩岸關係的成績,唯在野黨絲毫不領情,甚至多以“傾中賣臺”、“抱中共大腿”等政治口號來污衊。然而,眼睛雪亮的民眾早已認清綠營的政治操作模式:一方面由民進黨中央一再抹黑馬當局的成果,另一方面卻由其執政的地方縣市搭馬當局的順風車,前仆後繼地到大陸推銷臺灣農産品、招商,甚至是廣邀大陸人來臺觀光。民進黨這種“又罵又拿”的兩手策略,早已被民眾所洞悉,更不用説對岸主管兩岸事務的單位了,民進黨怎可責怪民眾為何要放棄民進黨呢!
從兩岸關係到近日高中歷史課綱微調所引發的爭議就可得知,民進黨的意識型態,正是其兩岸路線無法獲得大多數民眾支援的真正原因。綠營批評歷史課綱調整是馬當局接受及臣服中共“大中國心態”的鐵證,卻永遠不願承認自己生長的地方也是“中國的一部分”。
也許是認知到兩岸政治接觸終究難以避免,民進黨故先發制人,以“立法院”決議的方式,要求王郁琦主委在大陸訪問期間,不得簽署任何政治性的文件,或發表共同聲明、新聞稿;不得接受、呼應“一中框架”、“反臺獨”等危害主權主張,或談判這些政治性議題,否則負政治責任。
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吳釗燮更于日昨重申民進黨的立場,雖然樂見“張王會”的舉行,但要求“陸委會必須秉持“臺灣主權’、‘公開透明’、‘國會監督’等三原則,並且不應該觸碰涉及‘一中框架’、‘軍事互信機制’、‘和平協議’等議題。”
然而,我們要指出,民進黨的兩岸路線轉型會遭遇如此艱巨的困境,其主因就是民進黨永遠在自己設想的虛幻中討論現實面,等於陷入自己的困局裏,無法自拔。
民進黨擅長堆迭煽動人心的詞藻來掩飾其論述,這在國民黨威權時代確實成功達到團結反對勢力的效果,也促成臺灣的民主化。然而,在越成熟的民主社會,特別是選民知識水準越高的都會區,這種激情的政治語言就越難達到其預期效果,這也是為何民進黨一直無法攻佔臺北市長寶座的主因之一。
民眾只要看看蔡英文歷年來的兩岸政策論述,就能很清楚了解到民進黨這些年來的兩岸論述是如此的貧乏與空洞。蔡英文在2012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敗選感言相當賺人熱淚,也呼籲民進黨應努力在“最後一哩路”的轉型工作。
然而,不管是民進黨近期提出的“2014年對中政策檢討紀要”、或是蔡英文本人的兩岸路線説帖,至今都無法提出足以説服臺灣民眾的論點,這也是多方觀察家所下的結論,那就是民進黨既想推動務實的兩岸路線轉型,卻又不捨“獨”派的溫暖,而如此進退兩難的窘境,正是民進黨至今無法確實取信於民的主要因素。
一個不敢面對兩岸關係新發展的政黨,如何能交出讓民眾放心的兩岸政策呢!奉勸民進黨,除了幻想著天邊彩虹(“臺獨建國”、“一邊一國”)之外,也要低頭看看自己腳邊的路徑,以免走偏了、甚至陷入迷霧中,找不到真正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