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三:文化上推動雙向交流,深化民族認同 兩岸在文化上向來互動密切,雙方都有強烈意願希望將兩岸文化往來繼續向前推進。10月27日,第九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落幕,經雙方密集協商,達成19項共同建議,其中就包括“儘快研究商簽兩岸科技交流合作協議;研究商簽文化交流協議以及文化産業、出版交流、文物交流等文化領域相關協議;研究商簽兩岸教育交流合作協議”等。10月28日,臺“文化部長”龍應臺表示,“發展兩岸夥伴關係是‘文化部’2014年施政計劃重點,包括補助臺灣文化團體兩岸文化演出、研討,推動大陸地區交流平臺及文化前瞻論壇等。”而十八屆三中全會特別提出要“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從而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宏觀上來講,這將為兩岸深化文化交流提供新的機遇;微觀上來講,將為兩岸簽署《文化協議》提供了一種可能;從長遠來講,還有助於以中華文化為精神紐帶,增強兩岸民眾對於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看點四:人員往來上強化彼此互動,融洽同胞感情
隨著兩岸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密切互動,兩岸人員之間的往來也更趨頻密。以旅遊觀光為例,據臺灣“交通部長”葉匡時11月7日對外透露,“大陸居民赴臺遊人數有可能突破800萬人次”。與此同時,臺灣民眾赴大陸旅遊人數在2012年534萬人次的基礎上,今年有可能會再創新高。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旅遊業的發展也作出了一定的部署,提出“允許沿邊重點口岸、邊境城市、經濟合作區在旅遊等方面實行特殊方式和政策”。相信隨著政策的逐步開放以及人民生活水準的日益提高,會有越來越多的兩岸民眾到對方地區旅遊。兩岸人員往來的不斷擴大,有助於增加兩岸民眾之間的互相了解,融洽兩岸同胞之間的感情。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是血脈相連、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理應相互了解、關愛互信,共同推進兩岸關係深化發展,共同見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簡而言之,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於兩岸關係的影響,並非單線的點對點的結構佈局,而是多維立體的全方位輻射,將從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各個面向為兩岸關係注入強大正能量。目前,海峽兩岸對於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於兩岸關係的影響都充滿高度期待,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第九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指出,“十八屆三中全會必將為兩岸經濟合作乃至兩岸關係的發展提供更強勁的動力、更寬廣的空間和更有利的條件”。臺“陸委會主委”王郁琦也表示,“兩岸經貿發展過去一段時間已經取得長足進步,十八屆三中全會後,兩岸會就雙方人民迫切需要的經貿或其他議題進行協商,推動兩岸關係正向發展”。可以樂觀估計,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理論引導下,未來兩岸將開啟新的征程,朝向大交流和大合作的縱深方向發展。(作者:鐘厚濤,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本文為台灣網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