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政治人物“偶像化”正常嗎?

時間:2010-10-29 09:15   來源:台灣網

  例如,馬英九走上兩岸和平共榮的路線,卻一直被民進黨標籤化成“親中、賣臺”路線,這種情緒化與標籤化標題與語言的運用,不只加深民眾對兩岸發展的疑慮,也無法讓民眾理性判斷政治人物的政治理念。

  這是一種惡性迴圈,在政治人物不斷以情緒化與標籤化的語言,激起閱聽大眾對政治的認知以後,閱聽大眾習慣於接觸這類政治語言,政治人物只好繼續以更“重鹹”的語言再來挑動閱聽大眾的胃口,反而理性問政的政治人物便容易被媒體邊緣化,臺灣政治無法走上理性之路,也就不奇怪了。

  這種現象當然也發生在蔡英文的身上,也難怪蔡英文要感嘆的説,政治人物也不是她一開始對自己的期望,她還不經意的説出:“也許明天我就不是政治人物了,”這不僅是無奈,也對臺灣意識形態化社會的一種感慨。
 
  所以,不理性的媒體,很難産生理性的政治,一個被媒體情緒化與標籤化的社會,雖然是媒體不正常競爭的緣故,但政治人物“與媒體共舞”,喜歡釋放出一些不理性的語言來煽動閱聽大眾的情緒,使得臺灣政治更難回歸理性之路。
 
  面對這種不正常的現象,臺灣的媒體需要改造,臺灣的政治人物更需要改造,而蔡英文不希望成為偶像的談話,應該是雙向改造最佳的起點。畢竟,民主不需要英雄,尋常政治人物的理性問政,以及更多可以理性看待理性政治的民眾,才是臺灣真正走向民主鞏固的必由之路。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