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臺灣內部密集討論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議題,從産業界、經濟主管部門到學界都各自發表獨立見解,闡述若簽署ECFA的利弊得失。圖為于臺灣大學召開的“ECFA面面觀:總體經濟影響評估”座談會,臺灣大學經濟係教授胡勝正(左三)、“經濟部次長”林聖忠(左二)、“陸委會副主委”高長(左一)、臺灣大學教授林向愷(左四)等就相關議題作報告。(圖片來源:中新社)
ECFA首場協商今日在北京登場,針對島內反對簽ECFA的幾種聲音,臺灣《聯合報》今天發表社論指出,若謂簽ECFA會套住臺灣,不如説,若不簽ECFA,反而會使臺灣被錯誤的政治戰略套住。
社論摘錄如下:
反對簽ECFA的主要理由,可以歸納為三點:一、ECFA不只是經濟事務,也是政治事務;簽了ECFA,兩岸關係就不易解套。二、大陸應公開同意臺灣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簽FTA,否則臺灣即不應與北京簽ECFA。三、不簽ECFA,仍有其他解決之道;例如,面對東盟加一或東盟加三,只要能進入其中任何一國設廠投資,即可“打遍全部”。
先從最後一點談起。簽訂ECFA,可在中國大陸減免5%至10%的關稅,這只是從出口貿易的利益來看;但更重要的則是,由於可以免除關稅,即可維持廠商在臺投資設廠的利基,以增加臺灣的就業機會。倘若不簽ECFA,相關廠商必須外移至東南亞或大陸,可能即是唯一選擇;但如此一來,臺灣的失業問題亦必趨嚴重。因此,主張簽訂ECFA的理由之一,正是要留住廠商,有“根留臺灣”的作用;反對簽約者建議“何不外移”,也許可解決廠商的問題,卻必會使臺灣的就業問題更形惡化,而不僅是外銷産品失去競爭力而已。但若能在臺灣設廠,何必移往東南亞?
關於與其他國家劃地區簽FTA,正反雙方似無歧見。但即使暫不能與其他地區簽FTA,也必須與大陸簽ECFA。因為,全球化及區域經濟組織的運作已是大勢所趨,如前所述,臺灣為能與其他國家劃地區取得在大陸免關稅的平等立足點,及為求維持吸引廠商在臺投資設廠的誘因,皆不能不簽ECFA;臺灣出口貿易可佔GDP總值的七成,而臺灣將對大陸的出口又佔總出口總值的四成,面對東盟加一(加中國大陸)、東盟加三(加中國、日本、韓國)、東盟加六(再加印、紐、澳),及東盟加七(再加俄羅斯)這個迎面而來的情勢,臺灣難道真的寧可廠商外移,也不簽ECFA?反對簽ECFA者,並不反對臺灣産品銷往大陸市場;難道卻反對在大陸免關稅及反對廠商留在臺灣?臺灣當然最好也能與其他國家簽FTA;但即使暫時不能,也必須與大陸簽ECFA。
其實,倘若臺灣有朝一日能成為“東盟加四”,雖可能取得政治平衡的利益,但對臺灣農業及基層勞工的生計威脅,必較ECFA更嚴重。(正因兩岸的政治因素,使ECFA有可能在農業等方面減少衝擊)。然而,即使如此,臺灣也必須挺起胸膛面對全球化的考驗;如今將ECFA這個因應全球化的經貿議題扭曲成只是兩岸的政治議題,可謂正是ECFA爭議中的主要盲點。為了迎對全球化及區域經濟組織的挑戰,所以必須簽訂ECFA;至於其中必須考慮的政治風險,只要臺灣維持民主直選制度,就有充分的支撐能夠維持“維持現狀/和平發展”的政治安全。
最根本的顧慮是在,簽訂ECFA後臺灣會不會被大陸套住。ECFA當然不只是經濟事務,也有其政治意涵;因而,簽不簽ECFA,其實是兩種政治戰略的選擇。若主張“臺獨”,自然反對簽ECFA;但若主張“不統/不獨”,即會傾向贊成簽ECFA。
關鍵在於:若要迎對全球化,即無理由反對ECFA。與其説ECFA是在解決兩岸經貿問題,不如説是臺灣須借ECFA以處理與“東盟加N”的區域經濟難題。臺灣必須先有在全球化中求生的能力,始有可能在政治上找到出路;否則,經濟上若無生路,在政治上亦不可能有出路。若謂簽ECFA會套住臺灣;不如説,若不簽ECFA,反而會使臺灣被錯誤的政治戰略套住。
臺灣的經濟路線受到政治情勢的影響;同樣的,臺灣的政治路線也受制約于經濟情勢。全球化及區域經濟組織是對臺灣最大的經濟挑戰,也是最大的政治威脅;甚至就兩岸關係言,雙方經貿關係的挑戰也已超越了政治或軍事的直接威脅。關於ECFA的種種爭議,歸結而言,其實只是對於臺灣應當採取何種“政經戰略”以維生存發展持不同看法。但除非臺灣能否定全球化及區域化的發展,及改變“東盟加N”的大勢,即不能不考慮簽訂ECFA的急迫性與必要性。否則,難道真的要主張廠商統統外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