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兩岸故事 推動兩岸交流
羅鼎鈞在論壇上發言。受訪者供圖
2014年,來自臺北的羅鼎鈞前往北京清華大學攻讀博士,當時有朋友介紹起微信公眾號,羅鼎鈞也試著開了一個,名叫“兩岸青年”。從最初分享個人求學經歷到如今溝通兩岸青年,關注者從個位數發展到超過10萬人,在兩岸間頗有名氣。
多年來,公眾號已由線上資訊分享衍生出線下交流活動,並成功幫助上百名臺灣青年赴大陸發展,超過500名大陸學生赴臺灣求學,10多名兩岸青年由此牽起姻緣。羅鼎鈞策劃的大陸求學和創業分享會在臺灣十幾所高校舉辦,超過50場線上講座吸引上萬名兩岸青年參與。
“‘兩岸青年’是憑一腔熱血做起來的,既然做了,就一定會堅持到底。”被記者問及堅持的動力時,羅鼎鈞笑言,這與他來大陸的初心有關。“我是中國人,一定要來神州大地上多看一看,促進兩岸的交流融合。”
羅鼎鈞今年30歲出頭,祖籍在福建泉州。清朝道光年間,羅家祖先離開福建,渡過臺灣海峽到臺北定居,羅鼎鈞是羅家在臺灣成長的第六代。1998年,還是小學生的羅鼎鈞首次與大陸結緣。長城、故宮、頤和園……他親身領略中華文化,並第一次見到飄雪。大陸終於從書本中走出,變得立體可感。
2008年,在臺灣“中國文化大學”讀書的羅鼎鈞,通過海協會組織的“中華文化研習營”再次來到大陸。彼時北京奧運會舉辦在即,羅鼎鈞見識一派繁盛景象。“為什麼北京能發展得這麼快,而臺北還停留在上小學時的模樣?”他決心尋找答案。
此後每逢寒暑假,羅鼎鈞都抓緊機會來大陸交流。在臺灣讀研時,他還申請去大陸吉林大學交換了一學期。博士生涯又在北京度過,求學期間更與東北太太喜結連理,成了“瀋陽姑爺”。如今他的行跡已遍及大陸近20個省,80多個城市。
“兩岸青年”公眾號由羅鼎鈞及其兩岸好友共同運營,他們堅持每日更新,為兩岸學生求學、就業創業、日常生活、婚戀家庭等方面提供參考。大陸政府出臺了哪些惠臺政策,近來又有什麼交流活動和創業比賽,公眾號都會第一時間分享。
通過公眾號,羅鼎鈞認識了兩岸很多好朋友。起初公眾號線下活動的形式是聚餐,找一家臺灣人在大陸創辦的餐廳,一二十人聚在一起交流。後來羅鼎鈞在兩岸辦分享會,從走進校園到面向社會公眾,聽眾從幾十人到幾百人,反響十分不錯。
“大陸最遠去過吉林的延邊大學,臺灣從南到北也走過不少高校。這些年辦這些分享活動,再加上維護公眾號,我都是自掏腰包。”羅鼎鈞説,他會向臺灣學生介紹來大陸發展的經驗,不少人表示躍躍欲試。“我早年考取了臺灣的導遊證,也走過比較多地方,在大陸會向大家介紹臺灣的風土民情和歷史文化。”
“現在兩岸有些年輕人對彼此不太了解,我就從大家比較好奇、感興趣的點出發來分享。”在維護公眾號之外,羅鼎鈞在兩岸多家媒體寫作專欄,累計發表文章超過500篇。“促進兩岸交流融合是我全身心投入的事業。我安家在瀋陽,最近去了廈門工作,準備參與創建兩岸智庫,希望能將現在做的事情都結合起來。”
“兩岸心,中華情,促雙贏”,這是“兩岸青年”公眾號的宗旨。羅鼎鈞説:“我們近來在考慮轉型,比如發展短視頻等,努力在新媒體時代更好地傳承中華文化,推動兩岸交流。”(記者 張盼)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05月07日 第 04 版)